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政府承诺毕业就给编制,这种好事现在有没有?
有啊,但是年轻人未必想要这个编制。 6月25日 黑龙江省友谊县卫健局发布了 “致全县高考生的倡议书” 号召本县高考生选择医疗专业 承诺“统一调配安排岗位” 倡议书强调 友谊县的人民医院、疾控中心 都是事业单位 都急需人才 欢迎年轻人“回馈家乡”6月末7月初,正是高考报志愿的季节。友谊县拿出编制等人来,并没有听说友谊县的考生庆祝自己前途无忧,黑龙江省医学院的热度也没有提升,年轻人对编制的热情怎么下降了?
年轻人是喜欢编制,但不一定喜欢东北,尤其是不一定喜欢黑龙江。 2010年黑龙江还有3800万人 现在只有3000万 连哈尔滨都减少了63万 是中国唯一一个人口下降的省会城市 2019年的毕业季 当时还没有新冠疫情影响经济 东北地区20所代表性大学 就只有36.54%的毕业生留在东北 甚至已经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在往外跑 2021年有一篇著名的公众号文章 《出东北记——一场长达20年的医生迁徙潮》 作者统计的丁香人才网的数据 三年时间收集了24万东北医生的简历 超过了东三省医生总量的一半 其中87%的简历都投到了东北之外 24万乘以87%就是20.8万 如果这些东北医生都能成功跳槽 东北医院就会空出一半的位置人口外流,医生也往外走,东北本地会不会减少编制?
中国的惯例是增加编制难,砍编制难上加难。 先说两个数据 黑龙江省的人口占到中国的2.1% 而医院床位数量是全国的2.8% 账面数据比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还要强 而哈尔滨的人均医院病床数 在全国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估算中国医院的编制有一个简便的办法 平均来说就是一个床位 配一个编制内的医护人员 床位越多编制越多 黑龙江省的人均病床多 与此同时本地的医生还在往外走 那医院的编制就用不完了整个黑龙江省都有充足的编制,为什么是友谊县对高考生喊话?
因为友谊县是一个编制特别过剩的地方 人口不到10万 配了两套县级管理机构 内部还有一个相当于地市级的机关 编制根本就用不完 具体来说 友谊县本来叫“友谊农场” 是50年代靠苏联援助建起来的垦荒农场 一度政企合一 农场厂长就是县长 下面的分厂相当于乡镇 后来农场回归了企业身份 重新建立了县政府和乡镇政府 这就形成了两套平行的班子 而在县里的兴隆镇 还有一个友谊农场的上级机构 “红兴隆管理局” 级别相当于一个地市级的政府 这次拿编制吸引人的友谊县人民医院 原本是县医院和农场职工医院两个独立单位 2017年才合并 原来两个县级医院的编制都带到了新单位 从网上的公开信息看 人民医院编制287人 实际在岗149人 缺额138人 友谊县还有一个中医院 今年参加“市委书记进校园”引才活动 有两个岗位因为报名人数不够 直接就取消掉了 整个友谊县的医疗机构合计有500个床位 按说应该有400-500个人在岗 实际上只有252个医护人员 缺额将近一半 所以卫健局才敢于公开喊话高考生 说回来就有编制条件听起来不错,不知道友谊县的学生怎么想?
年轻人考编是为了稳定的收入 但如果收入太低 稳定也就没有意义了 网上的公开资料显示 友谊县卫健局下属5个单位 你们猜猜平均年薪是多少 一年3万8 刚毕业的学生只会更少 如果说年轻人愿意接受3万8的年薪 那中国大学生根本就不会有失业问题 所以说送编制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2015年以来 中国大学生考编制的热情不断的上升 经济形势越差 年轻人就越喜欢体制内的工作 把编制当成了逃避经济低谷的避风港 但是友谊县的例子证明 经济差到一定程度之后 编制并不能提供体面的生活除了友谊县,还有其他地方有编制吸引年轻人吗?
有啊。在刚刚过去的高考季,新疆伊犁州的新源县、甘肃甘南州的玛曲县 当地的卫健局也都发出了类似的倡议 希望本地的学生学医回来拿编制 在地理上来看 这几个地方的共同点是处于偏远省份而且远离省会城市 在经济上来看 这几个县都有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 人均GDP在4万元上下 而现在我们全国人均GDP是9万元 我们甚至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 如果某个地区的经济水平 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送编制就吸引不到年轻人 社会发展是有惯性的 就算很多地方的编制都失去了吸引力 我相信年轻人的考编热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友谊县的例子说明 风向正在悄悄变化 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 最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不要盲目跟着学长的经验走 否则过几年你可能还要咨询学长 从体制内辞职需要办理哪些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