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9月9日、药监局发布通知
允许北京、广州、上海等多地
开设外商独资医院
外商、私营、医疗
三件事看起来都很平常
但放在一起
普通人就要开始质疑了
老百姓未来还看得起病吗
外商会不会高兴挖走优质的医疗资源
到时候私立医院看不起
公立医院没好货
今天我来聊聊外商独资建医院
先说我的结论
允许外自建医院
不仅不会让普通人看病更贵
还会提供更多的选择
医疗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必然逃不快经济规律
放开市场、允许外自进入
才会让稀缺的医疗资源变得不再稀缺
首先、现在中国公共医疗资源已经处于稀缺状态
2019年《柳叶刀》发布研究显示
中国的全民健康覆盖率不到70%
每100个中国人
能接触到有效医疗的不到70人
而日本、欧洲的覆盖率都在90%以上
中国各种医保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但有效医疗覆盖率只有70%
这说明阻止中国人看病的因素不只是钱
相信大多数观众比我更了解
稀缺医疗资源分配的现状
从价格来说
高端医疗服务并不贵
特别是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
每周放出的门诊号只要50块钱
全国前来救诊的人就络一不绝
结果线上放号瞬间抢完
线下哪怕在医院大厅打地铺
排队也未必排得上号
有时候患者急需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却需要排一两个月时间才有机会见到专家
实在受不了了
还是要花数千元的价格去黄牛手里买票
这是我们一个道理
稀缺的资源总是需要竞争的
如果不能比钱
就需要更宝贵的时间来排队
对于其他商品来说
排队还算是一种期待
但对于医疗来说
排队就等于等死
可以消灭廉价带来的一切好处
看病排不上队的现象
在医疗福利好的国家更加严重
比如说加拿大实行全民医保制
住院、吃饭、护理都免费
但看病排队非常困难
按照加拿大的分级医疗制度
需要先花一周的时间约家庭医生
等家庭医生判断完病情之后
再推荐给对应的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菲沙研究所2019年的报告显示
从接受家庭医生到问诊到完成治疗
加拿大人平均等待的时间是19.8周
也就是说从见到家庭医生诊断开始
完成治疗的平均时间是5个月
所以加拿大医院收治的
反而是不那么着急看病的患者
反正吃住免费、有点小病就开始住院治疗
反而是那些着急看病的患者
熬5个月的时间要么好了、要么死了
只能选择昂贵的出国医疗
想省的钱还是省不下来
民调机构医博所2024年2月的调查显示
虽然加拿大有免费的医疗体系
但仍有42%的加拿大人表示
愿意去美国自费治疗
反倒是加拿大的宠物狗
可以享受到先进而及时的治疗
因为宠物不在医保范围之内
宠物看病不免费
加拿大的例子说明
医疗服务双轨制是拦不住的
强行搞完全的公立医疗
普通人也会去主动的选择双轨制
中国人的选择和加拿大人差不多
随着中产人群增多和老龄化趋势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需要满足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
2014年以来
中国跨境医疗旅游的人数不断上涨
2022年
中国海外就医人数达到了120万人次
想想2022年出国旅游的难度
就能理解背后还有多少潜在需求
所以开放外资医院
鼓励医保体系之外的私营医院
至少可以把这部分个性化医疗需求留在国内
同时也为我们的公共医疗排解压力
因为这些人往往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职工医保
如果不给他们自己购买高端医疗服务的机会
他们必然要到医保系统里面排队
同时养活一大批高收入的好贩子黄油
放开外资医院的限制才能让其他人少排队
从国际上来看
医疗双轨制比较好的例子是德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德国陆续推行了多项医保相关法案
促进医疗双轨制
在推行的几十年间
医生的待遇明显上涨
德国医生的平均年薪是92,300欧元
是平均工资的两倍
而且随着行业福利待遇上涨
德国的医生数量密度也明显增加
从上世纪80年代每千人不到三个医生
到2021年的4.98个
有了更充足的医疗资源
患者的满意度也在提升
根据德国卫生研究所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
德国的健康消费者指数从改革前的70%
上涨到了现在的85%
非紧急手术等待时间也缩短了一半时间
而在中国
现在有70%以上的医生临床年收入不足10万人民币
只有14%的科室主任副主任年收入能过20万
投与回报严重不对等
在市场里大谈道德补偿
结果就是愿意从医的人越来越少
双轨制也许会让一部分医生去私营医院
外资医院
但也要让基层的医生知道学医可以体面的赚钱
反而会提高医生的总数量
让普通人的福利变得更好
生物学有一个概念
"趋同进化"
意思是在类似的物理条件下
各种生物都会在应对环境的时候
独立进化出相同的解决方案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眼睛
章鱼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没有眼睛的
在各自的进化过程中
人类和章鱼的祖先走了不同的进化路线
分别进化出视觉器官
最后出现了结构相似的眼睛
双轨制方案就是大众医疗的眼睛
从这个世纪开始
各个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都有着相似的发展方向
美国的医疗体系原来是基于私营的盈利系统
既昂贵又复杂
但2010年起奥巴马推行平价医疗法案
设立了大量的补贴性政策
也开始走向医疗双轨
让普通人有最基础的医疗兜底
让有个性化需求的保持个性化需求
而单轨制的另一侧
全民医保的加拿大
也忍受不了长久的排队候诊和昂贵的公共医疗
开始走向双轨制
2023年5月
加拿大安大略审通过医疗改革法案
允许盈利系的私人诊所接待更多的患者
做更多的手术
在这次引进外资医院以前
中国其实早就有了国际化的双轨医疗体系
每个人都可以观察最近的大城市最好的医院
看看是不是在门诊楼侧面开设了国际医疗部
大医院最难挂号的专家
到了国际医疗部可以随时咨询
唯一的问题是
挂号费起码要几百上千
检查费更贵
所以外资医院进中国
海南开设医疗试验区
都不是新鲜的政策
只不过是把台面下的双轨制
变成了台面上的双轨制
与其让公立医院专家都去国际医疗部工作
不如直接让国际医疗资源进来
当然医疗双轨制也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会有人嫌公立医院效率低
排队太长
不开进口药
嫌私营高端医院价格太贵
服务不公平
但有了双轨制
你可以在两个方案之间做选择
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压力小的一边
只要你承认医生也是人
也需要根据机械增长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就不能指望这一家医院可以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