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上周全世界最重要的产业新闻是马斯克的星舰第五次试飞
星舰选在日出的时候发射
发射几分钟后
助推器伴着朝阳返回地面
用最有美感的方式展示了超越时代的航天技术
火箭的回收部分虽然被称为助推器
但并不是绑在火箭周围增加动力的小装置
而是整个星舰的后半部也可以称为一级火箭
整个助推器或者是说一级火箭
直径9米,高度70米,自重200吨
加上剩于燃料可能超过300吨
相比之下国内最大的现役火箭长征五号甲
主体直径5米,高度57米
从尺寸上来说回收的星舰助推器
体积相当于好几个长征火箭
助推器把整个火箭送到70公里高空
自动分离,靠发动机反冲,平缓落回发射场
被“筷子”回收臂稳稳夹住
从顶部看下去
助推器似乎是被四个方形的栅栏挂在回收架上
但这只是视觉效果
四个方形栅栏是下落期间调节姿态的机翼
挂不住几百吨的助推器
实际受力的是助推器侧面几十厘米大小的挂钩
马斯克之前预计回收精度可以达到几厘米
从视频上看,精度控制到了1厘米之内
如果马斯克愿意的话
他完全可以在助推器侧面放一支毛笔
调节发动机动力,在发射架上签名
助推器回收的同时
前面能运上百吨货物的飞船继续上升
进入环绕地球轨道之后
再返回大气层,落到印度洋
马斯克在预定的降落点附近放了一个浮标
浮标上有摄像头,近距离拍摄火箭落海的视频
证明飞船的落点也完全可控
证明发射回收全面成功
仅仅靠现在的星舰
SpaceX公司就可以保证在未来几十年
领先全世界,占领90%以上的航天发射市场
但这只是SpaceX的第一代星舰
另外两款更大、更先进的星舰已经在建造
今年之内马斯克还会再打一发第一代星舰
然后就要测试第二代
下一代星舰预计换装猛禽3号发动机
和第一代发动机相比
猛禽3号的重量从2吨削减到1.5吨
推力从185吨提升到280吨
凭借35台猛禽3号发动机
第二代星舰推力起步就是9800吨
可以让一艘大型驱逐舰平地起飞还能加速上升
新发动机的优点不仅仅是推力大
还有独特的制造工艺
不用专业测评把三代产品摆在一起
一眼就能看出猛禽3号是划时代的产品
之前SpaceX公司在猎鹰火箭上
批量使用猛禽发动机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
能够准确计算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参数
所以到了猛禽3代发动机
SpaceX团队不用做太多的复杂控制
删掉了大量的传感器,把多个零部件组合到一起
用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做出了极简外形
而且3D打印的发动机一点都不脆弱
马斯克认为如果发动机真出故障了
可以切掉一部分再焊上去不影响使用
简化发动机结构,强调容易修理
是因为马斯克的航天目标和别人不同
对他来说火箭不是几个月发射一次的艺术品
而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
早在前面几发星舰做失败测试的同时
星舰工厂已经在搭建流水线了
远期目标是每年造1000发星舰
同时在马斯克的有生之年
把轨道投送能力提升到每年百万吨水平
全世界每年货运量达到百万吨的机场只有21个
北京首都机场排在第20名
每天也要起降1000多架飞机
未来马斯克的航天发射场会比现在大型机场更忙
最多10分钟就要迎来一次发射或者回收
所以在测试第一代星舰的时候
马斯克就给自己上了难度
不用已经成熟的猎鹰9号水上平台回收技术
而是用高难度的“筷子”在空中把助推器夹回发射塔
他的目标是快速重复利用助推器
不浪费时间在地上运输火箭
返回发射塔的助推器将来要在一小时内重新加注燃料
送第二发火箭进入太空
像发送公交车一样发射重型火箭
像公交车一样的火箭必然会用量变引发质变
推动新的产业
眼下美国航天局只是希望用星舰登月
而马斯克已经给批量生产的星舰找到了任务
第二代星链
目前猎鹰火箭发射的一代星链用户已经超过400万
成为SpaceX的主要引力来源
但当前的星链还要专用装置才能上网
限制了市场规模
二代星链的目标是直连手机
在城市之外完全取代地面基站
市场价值就很难估量了
但这只是星舰对经济的第一步影响
经济史证明
每年百万吨级别的空运能力
足够支持高价值商品的世界级贸易中心
前面提到首都机场的年货运量超过100万吨
排名第一的香港机场
货运量也只有400多万吨
如果未来的星舰真的有流水线模式生产
像公交车一样发射
空间轨道上就可以建立几千个工厂
利用失重和真空环境
制造地面上不可想像的产品
和这些潜在的产业相比
星舰乃至二代星链只能算是个开业的红包
在2014年的今天
二代星链、轨道工厂乃至马斯克巡逻的火星开发
都还只是一种可能性
需要马斯克的航天技术按计划进步
但从过去几年、过去十几年的历史来看
马斯克在航天方面言而有信
每年都会兑现一部分之前的许诺
去年星舰实验连续爆炸的时候
除了马斯克和他的同事
可能没人相信今年能在筷子上回收一级火箭
现在奇迹已经发生了
就不能把后面的奇迹当成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