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煤制油罐车装豆油事件,牵扯到很多中小企业,但有一个例外:益海嘉里。
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公司
但你一定听过它旗下的品牌
金龙鱼
为了让全国人民知道金龙鱼
益海嘉里每年要花60多亿的销售费用
来打造国民级品牌
愿意花大价钱打造品牌
却没能力监督油罐车
说实话我很不理解
但深入研究发现
金龙鱼也不如听起来的那么强
豆油产业链包括原料、
加工、
分销三个主要环节
金龙鱼只控制了最后一个分销环节
处于边缘地位
如果想让股东满意
金龙鱼只能在多打广告的同时
减少其他成本
中国大豆年产量只有2000万吨左右
而每年进口的大豆超过了9000万吨
70%来自巴西
另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更适合榨油
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出2~5个百分点
豆油企业如果想要提高产量
只能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做原料
原料成本根本无法掌控
金龙鱼没有大豆定价权
也没有足够的榨油能力
2008年国家出台政策
强行限制豆油脂加工体量
不允许市场占有率超过15%的
豆油加工企业新建工厂
2018年
益海嘉里的大豆压榨量还有1594万吨
占比18%还是全国第一
到2021年下降到968万吨
只占榨油市场的11%
在消费端
金龙鱼市场的占有率
长年保持在40%左右
所以必须从其他企业买原料油
国家政策不允许民间资本扩张
原本就有优势的中粮集团
优势更大了
现在榨油市场的占有率
达到了金龙鱼的两倍
金龙鱼只能去中粮进货
才能维持终端的生产
大豆原料被国际粮商控制
原油压榨的业务又被国央企占据
想要控制成本
只能在后续的运输和分装上下功夫
要控制运输成本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减少长距离运输
这就有了下一个问题
金龙鱼为什么要到那麽远的地方进货呢
这次我们发现的罐车轨迹
是从广东东莞运回陕西兴平
单程就有1700多公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
还是要看豆油生产的三个环节
压榨、精炼和分装
大豆被压榨成毛油
再精炼毛油成食用油
最后分装成我们看到的桶装油
这次被污染的油料
就是压榨之后精炼之前的毛油
在压榨环节
10吨的大豆只能榨出一吨多的毛油
所以用卡车运大豆很不划算
到了分装环节
精炼油的质量和毛油差不多
但是加上包装占用了三倍的体积
运输也很麻烦
所以最合理的安排
是把榨油工厂建在沿海
靠近粮食港口
精炼和分装工厂建在内地
靠近消费市场
再用罐车在两地之间运输毛油
所以长距离运输毛油
是无法避免的工序
省不了距离就得压缩成本
2008年鲁花集团负责人介绍过
运输30万吨的花生油
外包给物流中心能省下1000多万
哪怕按08年的物价算
金龙鱼把300多万吨的大豆油缺口
包给物流中心
靠散户运输也能省下一个多亿
而金龙鱼每年只有二三十亿的利润
所以外包运输毛油是很自然的选择
按30亿的利润也不算少
但相对于金龙鱼突破2500亿的营收来说
利润率只有1%
成本控制稍有波动就要转入亏损
所以金龙鱼也被称作为
营收的巨人
净利的矮子
必须想尽办法压缩成本
避免亏损
使用外包油罐车只是选择之一
当然这不是金龙鱼一家的问题
几乎全国的豆油企业
都要受到进口大豆的限制
都要面对毛油长距离运输的成本压力
但是金龙鱼一向标榜自己是
“全产业链品质把控”
就在今年3月6日
金龙鱼全网发通稿原话是:
益海嘉里不断探索“吃干榨净”的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模式,使得公司能够获得最优的成本,从而构筑起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
但到了7月9日
我的同事查到了问题罐车
也路过金龙鱼的兴平厂区
金龙鱼公司这才手忙脚乱的
收起“全产业链”的概念
承认用了外包罐车,买了别家原料
益海嘉里夸耀自己的全产业链能力
给消费者制造了错误的质量信心
也给自己挖了宣传陷阱
等到别人拿出外包罐车
进了自家工厂的证据
金龙鱼公司才想办法撇清责任
把问题甩给外包公司
这是金龙鱼品牌在舆论上
陷入被动的核心原因
金龙鱼如果不想遇到类似的麻烦
最好把过度的宣传收一收
不要给消费者制造全产业链神话
实事求是才是最可靠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