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2012年,我用的手机还是诺基亚,可折叠屏幕只在科幻电影中见过。同年柔宇科技成立,专注于柔性屏研发;2014年,我刚上大学,见到柔宇的柔性屏样品,我无法想象柔宇科技的技术力能让一块高清且色彩灵动的屏幕像纸张一样可以任意角度灵活弯折;10年后,再次听到柔宇的消息,是深圳法院正式裁定柔宇科技破产。
今天我就来聊一聊一度估值577亿的独角兽为什么失败?
柔性屏曾经的原罪是需求,被无数消费者诟病没有使用场景、折叠屏用起来太商务中年。但从规模看,柔性屏市场已经很大了。调研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柔性屏出货量6亿片,今年三季度中国就卖了350万部折叠屏。
柔性屏并不只是样子好看。2017年苹果的iPhone X的外屏下面,实际是块弯折的柔性OLED,把充电控制电路巧妙的藏在了弧度里,这样就可以避免iPhone长一个大长黑下巴,是一种优雅的产品设计。
众所周知,三星一直是柔性屏霸主,年出货量1亿片屏幕以上。和三星抢市场的是我们中企。全球柔性屏市场,中字头占比从22年三成提高到24年的六成。这些争气企业分别是天马、京东方、维信诺,唯独没有柔宇科技。
柔宇的市场答卷到底差在哪?柔宇的技术路线很拗口:“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这是创始人刘自鸿费尽心思取的名字。
刘自鸿拥有硬科技赛道创始人的“顶配”履历:清华本硕,斯坦福博士,超级大厂IBM的工作经历。刘自鸿声称,“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能简化整体生产,降低设备投资以及最重要的良品率显著提高,产品弯折可靠性增强。
这里两个关键词:量产和良品率,其实是面板行业最核心的指标。然而事实上柔宇没客户,恰恰就是因为无法量产、良率不高。2019年柔宇造了30多万片全柔性屏,只卖出了5.2万,8成产能砸在了自己手上。和三星出货量相比,数量级差了1万倍,少到不值得市场统计。你以为这是开始,其实已经结束了,这就是柔宇年销量的巅峰。2021年媒体爆料柔宇上半年产量1230片,产能利用率只有5.3%;2022年产线停产,距宣布“量产”仅过去了4年。
柔宇的良品率答卷也不合格。根据国金研报,2019年柔宇的折叠OLED手机面板生产良率仅为10%,这种品控只能叫做“万里挑一”。2021年,柔宇科技招股书显示,产品良品率为54%,远低于行业平均。一般成熟的LCD组件的良品率要在85%以上,虽然折叠屏技术还不够完善,但主流竞品的良品率也都超过六成,低良品率必然导致高成本。柔宇离职员工透露,某手机品牌曾经想采购柔宇的屏幕,意向价是一片150美元,但柔宇开价至少500,毫无合作基础。
作为屏幕供应商,柔宇到破产都没能打进华为、小米、OV的供应商,唯一市场利好是与中兴通讯达成了战略合作,但市面上并没有中兴手机加柔宇柔性屏。
不过招股说明书里柔宇科技声称B端客户超过了300家,包括中字头央企和国际一线奢侈品大牌,产销全球20个国家地区。柔宇实际只是给上述企业提供了样品,并不存在真金白银下订单的客户。媒体深挖这批大客户名单,发现很多都不靠谱,不排除这些交易是柔宇为了上市通过各种手段虚构出来的。
对于硬科技赛道初创企业来说,一时没有客户买账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证明赛道前景和自身生长,就有资本愿意给钱。资本确实很有耐心,从2012年到2021年9月都在融资给柔宇烧钱,合计8轮共116.28亿,差不多是中式县城的10年收入。
资本给柔宇这么多钱,是因为刘自鸿独辟蹊径的技术路线,有一定先发优势。柔宇2014年发布样品,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到1毫米,当年惊艳了我,也给投资人画了未来科技产品的大饼。但10年过去,柔宇生产端缺乏上下游供应协同,供应商要根据柔宇的需求重新配套设备,但柔宇技术也并不成熟,还得不断调适工艺。
更惨的是,柔宇理论技术领先只到2018年。柔宇的工程师认为,2018年之后,刘自鸿忽视核心技术迭代,导致了柔宇的失败。早在2015年,柔宇便着手开发HMO技术。HMO能提升柔性屏的性能与寿命,是比较核心的工艺。2019年,技术团队找刘自鸿申请一亿研发运算,继续开发HMO的量产。但刘自鸿认为现有技术量产确保“活下去”的关键是赶快推出C端电子快销品,比如VR头显,虽然我们现在至今也没看到。
这次决策是柔宇命运的转折点,此后柔宇的产品性能和规格渐落下风,成本还更高。柔宇的覆辙又一次验证了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提出的“面板行业需快速迭代升级,否则难以为继”的残酷规律。
刘自鸿是技术出身,按理说应该最重视技术升级。但是答案很残酷,其实就是百亿投资在面板行业只够打个水花。过去三年,京东方每年资本开支在200亿以上,今年成都投建的国内首条8.6代 AMOLED生产线投资约630个亿,15年前的京东方合肥6代线投资都有175个亿。
面板行业又需要资本建产线,产线迭代速度又极快。生产线一旦投建,必须尽快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快回笼资金。但是柔宇只有100亿,因为不相信代工厂,也考虑到保护专利,柔宇2017年自建生产线花了76个亿,是京东方的零头。
同时刘自鸿还卷入了安卓大战,自研柔性屏手机,没有任何供应链优势的情况下贸然进入了陌生行业。除了手机,柔宇还要做VR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运动时尚、机器人、文娱、传媒、办公教育等行业。这么看最近五六年的风口,除了元宇宙,刘自鸿都试了一圈。
出于融资的目的,柔宇必须讲故事,用一个又一个风口概念包装自己,不让估值掉下来。但柔宇四处出击,唯独不修炼内功,做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产品——直板屏。因为一旦业务版图回归直板屏,柔宇就从高高在上的科技行业变成了灰扑扑的制造业公司,传统制造业可没有高估值。
刘自鸿是一个顶级做题家,在升学和科研上交出了无数正确答卷,但是他给市场答卷却错得离谱。第一错在放弃技术升级,始终没能把实验室的优势转化成量产的能力,直到实验室优势都荡然无存;第二错在病急乱投医,盲目进入陌生行业,柔派手机除了屏幕自产,从里到外没有任何优势,自然被友商按在地上摩擦。
刘自鸿也许一开始只想做好产品,没想过骗人,但是在错误跑道上越跑越远,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试图用市场营销和融资PPT粉饰,妄图上市融资给柔宇续命。这样做看起来是骗社会,实际上是骗自己,这是科技产业的身不由己。最终刘自鸿的错误闭环把这家估值577亿的独角兽拖入了螺旋下降的破产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