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比特币突破10万美金大关,成为全球第七大交易资产。
上一期视频我们从共识机制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货币能承载价值,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明明谁都能发现数字货币,为什么比特币能成为货币,有望取代黄金?
因为比特币足够没用。人们常常喜欢用“劣币驱逐良币”来形容市场的恶性竞争,但这句话在货币发展上是一件好事。因为货币只用于充当价值符号,那么有用的东西就应该脱离流通的领域,被拿去使用才对。
古代的金、银硬度不够,除了装饰以外没有太多的实用性。直到电气时代,这几种金属因为稳定性和导电性才被用到了电子设备中,这些金属正在变得越来越有用。承载的价值太多,反而让那些需要用了金属功能性的产品成本大大增加。
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比“比特币”更没用的存在共识。比特币唯一的功能就是承载价值,而这一点使得它更符合货币的本质特征。
历史上许多物品曾被用作货币,包括贝壳、皮革、银,甚至牲畜。然而最终只有金、银和铂这几种金属成为全球公认的货币标准,不光是因为这几种金属在过去没用,也因为一个物品成为货币有几个关键特征:易于保存、便于交易以及具备一定的稀缺性。
“便于保存”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实体是承载共识的载体,那么谁也不会希望自己的价值载体凭空消失,所以传统社会保留下的媒介通常是很稳定的物件,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贝壳。
但是稳定且易于保存不代表便于交易。随着社会协作发展,物品的定价也逐渐标准化,而贝壳的物理特性使得它们不容易被切割和标准化,无法形成统一的计量单位。相比之下,金银等金属由于容易加工的特性,根据克重形成标准的计量单位便于流通和交换
除此之外,货币还要考虑稀缺性。既不能太多,多到随地可见;也不能太少,少到流通性都做不到。在元素周期表上找一圈,稀缺性恰到好处又具备稳定性的元素就在第10、11族、第5、第6周期的位置。
从历史上来看,选用哪一种物品作为货币看上去适合地方习俗、习惯相关,但从物理性质上来看,各类货币互相竞争淘汰,剩下来这几种金属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但从这几项特性来看,很明显比特币更适合成为货币。比特币没有实体,所以更容易切割、拆分,做到全球跨空间交易。而且比特币从设计之初就注定了它的上限是2100万枚,保障了稀缺性。所以从保存、交易和稀缺性这几个维度来看,比特币比金、银、铂更适合作为价值符号。
货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符合货币属性的比特币,很自然从诞生开始就有人拿来当做交换媒介。2009年比特币诞生,2010年19岁的工程师史德文特就用自己的1万枚比特币去给别人换了两个披萨。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一年之后,比特币的价格就突破了1美元。更想不到2024年的现在,一枚比特币价值10万美金。
没用的东西还有很多。区块链上谁都能任意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怎么保证比特币的稀缺性呢?答案是作为区块链的“第一个”技术应用,这件事本身是最稀缺的。
世界上最严重的稀缺就是排位稀缺。可能全球99%的人知道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可能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第二高的山是哪一座。【乔戈里峰】
而区块链的共识也一样。现在区块链也在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应用,但区块链的任何发展都只是在强化比特币的共识。最重要的是,比特币的共识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特朗普今年在比特币大会上说“如果比特币要登上月球,我希望美国成为引领潮流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