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12月2日,中国食用油头部企业山东鲁花新进两位大股东。一位是打了20多年仗的竞争对手金龙鱼,另一位是金龙鱼的关联企业,香港嘉银。从此金龙鱼系占了鲁花将近四分之一的股权。
有自媒体立刻跳出来说,外资控制中国人食用油安全。而且金龙鱼入股没花钱,搞股权置换,把和鲁花合资的六个厂股权作价置换成鲁花集团层面股权,看起来像是空手套白狼。
但你以为这期我们要讲外资粮企作恶多端,那就错了,实际上民族品牌鲁花当年不靠外资可能还真起不来。
现在鲁花股权集齐了中国人持有的三大巨头:鲁花,金龙鱼和中粮。
1993年,三巨头就密切合作过,甚至金龙鱼可以说是鲁花的入门导师。当时鲁花还是乡镇企业,但手握“5S纯物理压榨技术”,能力压美国同行得到金龙鱼的外资娘家——丰益国际的认可,丰益国际的大股东是国际四大粮商的ADM。
鲁花产能小,为了获得稳定的供应,丰益国际拉着中粮成立了香港嘉银,丰益占股51%,投资鲁花。接触不到一个月,鲁花和香港嘉银成立莱阳浓香。香港嘉银注资300万美元,鲁花用这笔钱把花生油2000吨年产量提升了10倍,还解决了储存问题,建立了全胶东最大的万吨花生原料库和3000吨地下储油桶。
鲁花的老板孙孟全还靠国际合作接触到品牌营销的概念,不满足于只做巨头的供应商。1998年,鲁花从幕后走到台前,大手笔在央视投放广告,“滴滴鲁花,香飘万家”“手掰花生”成为一代广告学经典。
21世纪初,中粮认为粮油行业投资大、盈利低、回报周期长,于是退出了香港嘉银。丰益国际就抛弃马甲,单独找鲁花,两方几年间合资了五个花生油厂,还一起建立了芝麻油、葵花油、酱油和吹瓶厂。现在金龙鱼入股鲁花不过是合并了这些合资厂的股权,集中置换成了鲁花集团的股权。
蜜月期总有结束的那天,最近20年鲁花与金龙鱼更像竞争对手。金龙鱼主推1:1:1调和油,营销角度是摄入单一油脂会营养不良,顺带放大了花生的原罪——黄曲霉素。鲁花也打舆论战,揪住“1:1:1”的广告语涉嫌虚假宣传,联名上书国家工商总局,要求禁播调和油广告。
这场转基因纷争没有阻碍金龙鱼变成中国最大的食用油品牌,但花生油细分赛道上,没人能赢过鲁花,金龙鱼姐妹品牌胡姬花根本不会是鲁花的对手。
但金龙鱼现在业绩实在是太差了,多点花生油一个技能点都救不了金龙鱼。4年前金龙鱼上市,巅峰市值逼近8000亿,营收顶两个茅台。但我在之前的节目里聊过,金龙鱼是“营利的巨人,净利的矮子”。今年前9个月营收1700个亿,利润只有14个亿,净利润不到1%。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销商网络也在瓦解,直接威胁了金龙鱼的统治,上半年经销商数量就少了5%。油灌车事件对金龙鱼造成了一些影响,所以鲁花集团股权对金龙鱼来说非常诱人。
鲁花和金龙鱼却恰恰相反,营收不到186亿,净利润却有27亿,利润率是金龙鱼的14倍。置换股权别的不说,营收上就能给股东们一点信念感。
除了入股鲁花,今年12月初金龙鱼还进军医疗,在黑龙江富裕县建立合资药企,搞医药原料和营养食品。选齐齐哈尔富裕县,大概是因为这地方盛产玉米,套中草药,包括防风、黄芪、赤芍。金龙鱼相当于复刻了1993年投资鲁花,指望中医保健食品早日上马,帮助利润止跌回升。金龙鱼管理层还在积极折腾,寻求突破。最近在折腾调味品、植物肉和中央厨房,都是新潮赛道。比不少一滩死水、躺在垄断资源上吃老本的企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能看出来,金龙鱼在下游整合食品加工,上游搞农产品加工,调味品上挑战海天酱油,又在踩预制菜风口,提前占生态位。
不得不说,金龙鱼背后老板郭家,祖籍来自福建,真是“爱拼才会赢”。只不过这些努力目前不温不火,对财报的贡献十分有限。
金龙鱼股权穿透到底是新加坡丰益国际。这家控股公司有四个主要股东:盛传的“地球影子政府”,美国粮商ADM占股权不到25%,没有绝对优势;另外三大股东属于郭氏家族企业。丰益国际13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七名,所以靠六个董事无法控制董事会。
虽然新加坡郭氏家族一手建立了丰益国际,但是公司治理没有“实际控制人”。
现代化公司搞海外业务实际目的只有“稳定搞钱”,而不是搞乱内政。从郭家生意史来看,他们最清楚和政府利益保持一致的好处。
郭家祖籍福建,发迹于马来西亚。第一代领导人郭鹤年,父亲和马来西亚米粮统治官翁·嘉化有交情,因此拿到了监狱供大米的生意。翁的儿子叫侯赛因·翁,是大马的第三任总理。
有这么过硬的政商关系,郭氏家族赚钱速度堪比印钞。两三千万人的大马满足不了郭家,郭氏家族完成原始积累后,就开始在国内布局。
中粮的前身——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1958年想出口三千吨白糖赚外汇,郭鹤年一举拿下大马总代。等于七十年前郭家就和中粮集团做过生意,老交情了。
1973年,中粮的香港代理商华润五丰行找到郭鹤年,拜托他买三十万吨原糖,同时用白糖期货套期保值。郭鹤年完美完成任务,这是新中国第一单商品期货交易,郭鹤年给中粮赚了600万美元,弥补了政府外汇赤字。
国家不会亏待给自己雪中送炭的人。80年代,中粮就和郭家建厂,包括生产金龙鱼的南海油脂。随着改开不断深化,两家逐渐分开,郭家不再需要中粮解读政策,而中粮逐渐成熟。依赖学来的产品知识、管理经验,推出食用油品牌“福临门”。1988年,金龙鱼从深圳蛇口进入内地市场的时候,中国的粮油生产流通还是统购统销。90年代,国家开放油脂行业,郭氏集团成为改开之初唯一做大的外资油脂企业,这和央企的真实分不开。
列宁说,市场经济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工业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大的企业。希法亭说,最终工业资本会屈服于金融资本。还有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曾经的金龙鱼和鲁花打得不可开交,打了整整20年,一套资本操作就成为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这不是外资的阴谋,而是市场的胜利。
这里是《产经破壁机》,我们不仅关心行业巨头,更想带你读懂市场经济。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