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31期《讲点黑话》
5月9号
广州市召开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听证会
会议目的很简单
要调价
更准确说要涨价
左右公司提了两个方案供选择
不过两个方案的综合结果
都会将平均供水价格
从现行的2.53元每立方米
提高到3.4元
区别只在于价格增长部分
丰滩给居民和非居民的比例略有不同
实际上
广州在4月初就公告要调整水价
两个候选方案也同时一起公布了
但当时在广州以外几乎毫无影响
引发舆论关注
还是在听证会召开之后
因为参加听证会的所有17名代表
全都支持价格调整
直白说就是支持涨价
这种与身边统计学规律
完全不符的情况一爆出
立即上了热搜
成为舆论焦点
不少ID来自广州的网民表示
自己被代表了
批评听证会走过场
不如改叫听长会 听话会
一些人甚至把怨气对准了听证会参加者
一位作为餐饮企业代表参加的刘先生
他的餐馆就被恶意评论
不得不暂时关张 躲避分头
其实只看表面的直接数据
广州要求调整水价的理由
还是比较充分的
按横向比较
广州市现有水价
在全国30多个重点城市里
排位大约在26-7位
并且与更高货的几个城市价格
也相差无几
从广州的区位 物价 人工成本
这些因素综合考虑
水价可以说是相对偏低的
最直接的对照例子
与广州位于同一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接近的深圳
目前居民生活用水
低阶梯和河表水价
就都比广州高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价格低是因为上一次
广州社自来水收费标准调整
还是在2012年5月
之间已经12年了
这段暂停期的时间确实很长了
售价冻结了
成本却不会跟着冻结
经过这么多年后
这一年累计的通货膨胀
都会导致成本自然增加很大一块
人工成本更是在这十几年里翻了几倍
在此期间
虽然净水技术在进步和发展
但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
所以不像其他一些商品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来压低单位生产费用
抵消通胀和用工成本的影响
相反
随着人们对用水水质的要求提高
水厂还要增加设备和工序
也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大型供水企业
广州自来水公司的财务状况
近年就出现了明显恶化
从财务报告看
广州自来水公司近几年的营业规模
一直在稳定的慢速增长
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30亿
增加到了23年的33亿左右
但利润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快速下滑
2017年时
净利润率还超过了8%
2019年出现了首次亏损
到2021年开始
更转入连年连续亏损状态
当年还是小亏了2000多万元
2020年亏损额就急剧扩大到了超过3亿
而到去年
跟进一步猛增到了近6.5亿
在水价调整引发争论后
网上有人提出
广州自来水公司亏损
主要是人工成本太高
他们截图了一些财务资料
认为23年该企业支付的员工薪酬
高达14亿元
人均达到了29.5万元左右
不过查看企业年报可以发现
这种说法对企业
人工成本结构了解不够
企业负担的职工薪酬当中
除了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奖金
还包括养老保险
医保、失业保险、工基金等
2022年
广州市非私营单位
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
在15万元左右
而扣除社会保障费用之后
广州自来水公司员工的
平均税前年收入
大约在20万元出头
这个收入情况
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
但也明显高于平均线
所以整体来看
让令任表末尾变成红纸的
最大原因
还是广州水网今年一直在
不断的扩建和改造
企业投资规模庞大
历年固定资产的累计投资已经有270多亿
2023年一年
代价工程余额又从27亿
增加到了近40亿
公用事业行业有个特点
项目一次性投资规模普遍很大
但营收却很少会快速增长
所以收回成本的周期一般都很长
如果在短期内
集中上了一大批大项目大投资
增加的折旧和存货费用
会迅速对利润表形成巨大压力
并且广州自来水公司在之前的
盈利时期
也没有积累起分后的现金
投资大项目都要向银行贷款
或者发行债券
于是又要增成一大笔利息支出
另外
广州自来水公司要求调价
可能还有一个重要背景
它的上级母公司
广州水务投资集团补贴不动了
而它本身又面临着债务到期高峰
广州自来水公司是一家很简单的企业
除了卖水及相关的配套业务
它的收入表向很少有其他大宗项目
但作为场地遍布全市的公用事业单位
水务公司其实都有不少关联产业
这部分营收大多集中在广州水务投资集团
2020年时
水务投资集团的利润还高达17亿多
但到2021年就突然腰斩到了不足7亿
主要原因还是老生常谈
房地产市场熄火
相关企业盈利崩盘
而到去年会计结算
广州水务集团的账面利润
只剩下不到2亿了
并且其中还包括了一笔2.5亿元的
地产一次性储值收入
刚才我们提到
广州自来水公司近年投资规模很大
20年年末
它的整体债务规模约为178亿
债务率达到了65%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
在今年内
仅仅到期的债券和票据本金
就有25亿元
而目前它手上的现金总额
不超过9亿元
显然当下的资金压力很大
虽然作为民生基础需求行业
自来水厂不愁产品卖不掉
一般被认为是优良资产
可以从银行和金融市场上
以较低率获得贷款
但金融市场认可资产价值
首先就是看盈利能力
能产生稳定的正向现金流
才是有价值的资产
反之几百亿投资形成的设施
也可能不值几个钱
广州水务投资集团的上级母公司
是广州城投集团
在网上就是广州市国资委
和广州省财政厅
众所周知
当下政策主轴
是压缩地方城投平台的融资规模
限制他们继续为下级此公司
扩大担保或者承接债务
而地方政府也面临着卖地收入兑减
预算外资金下践的问题
虽然广州市一线城市
也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直接增加大笔政府补贴
来解决问题
在内部讨论中
大概率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对于广州自来水公司
水务投资集团
以及更高层级的广州市来说
通过调降
应该说是涨价
从根本上恢复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
不只可以理解公共服务价格
还能维护整体资产估值
让企业无惊无险的
度过未来几年债务高峰期
最近大家都知道
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
自己的公用事业涨价
即便是半不得已
大多数人也只会给予某种理解
或者无可奈何的接受
绝无可能一起鼓掌欢迎
可在广州水价调整
今天会场却出现了
全体用户代表一直赞成涨价
并且连这些理由也含含糊糊
修阴放CD的做法太明显了
这是于行计划的转折点
即使广州水务近年来
连续保持高强度投资
很大一个目的
是为了解决本地沉重中
供水条件落后的问题
其次是中心城区
老片区老房屋的管网改造
这些项目本身对广州市民
确实都是有实在好处的
但问题在于短期内
能直接感受到好处的
只有一部分用户
并且站在这些受益者的立场看
自己交了一样的水费
但以前得到的服务
明显不如平均水平
改造供水网络后
也只是拉平了差距
项目完工时可以感谢一下
但到处去主动宣传
甚至和别人争论
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个经历
这些都是水务公司
以及他们的上级
应该努力向公众解释说明的
但在这次调价过程中
相关机构和部门
只是把签字会当成了
不得不走过的流程
而不是一个与用户
与民众积极交流的机会
只想凑足最低条件
尽快通货
完全没有想过主动出击
向用户和公众
详细解释调整价格的理由
作为用户
看了提价方案的说明后
除了知道要涨价
以及要涨多少钱之外
为什么现行水价
已经不能覆盖成本
新价格又是怎么核算出来的
原因和解释基本都是缺失的
我们为了做节目
专门去解锁了各种公开资料
才大略查到了一些背景
但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
既没有这个经历
更没有这种折论
但既然连我们这种非专业机构
只通过查询公开资料
也能做出一份调查
公用事业单位自己制作一份
简单易懂的懒人包
向用户和公众
详细清晰的讲解经营状况
成本构成
更不是什么难事
而这些内容也不会涉及到什么
敏感或者安全问题
为什么不做
最大可能
还是缺乏与公众公开交流的意识
最近我阅读了厦门大学教授
周震东的著作《落传播》
周教授在书中强调
因为公众天然倾向落者
所以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中获得优势
一切做法都要弱一点
必须与落者相连接
当然周教授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
但他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思考
大部分于心事件的爆发
背后都有比较深沉的矛盾和冲突
但能引发舆论关注
说明其中必然采中了
舆论传播的几条重要规律
而且以这次事件来说
舆情爆发的核心
在于大多数用户不相信
听证会参加者代表了自己的利益
那在人们眼里
代表们代表了谁呢
可能是代表他们自己或所处阶层
比如以非居民用户身份
出席会议的刘老板
也可能代表官方
所以很多人批评听证会只是走过场
还可能是直接利益方
因此一些网民恶搞出了
广水酋长
热血期盼涨价
从传播学角度看
听证会最重要的作用
是占据强势地位的政府和企业
向普通民众传达一个
"我在乎你们的态度"
尽力赢得明星的谅解
但这次人们在听证会里看到的
更像是强相联手
占据了绝对优势后
对落实的消费者态度非常敷衍
或者至少在乎这个态度
表达的非常不够
很多老百姓觉得
还不如直接表达不在乎
这样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有失望
这正是舆情传播上的大忌
作为公用事业
共排水是种典型的天然垄断行业
并且各地情况同样不同
从取水距离到原水水基情况
到老旧管网的占比
到新政势的扩张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具体特点
综合效率外界很难准确估计
在这种背景下
公信力就特别重要
只有公众对公用事业单位
以及监督他们经营情况的机构
充分信任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
移零到府的心理
我们理解
作为一个常住人
可超过1800万的特大城市
要满足市民对清洁用水的需求
并且不断提高质量
这是一份巨大的压力
但越是如此
公开度透明度就越是重要
我们也理解
传统上
公用事业要顺利通过调价程序
有一些默论原则
其中之一就是在听证会上
不得有比较大比例的反对
最好是全体一致通过
但坦率说
这是一种已经相当过时的传统
如果为了在表面上继续坚守这种原则
而实际去做某些手脚
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这方面可以借鉴近年
老楼房改造电梯的经验
开始也要求100%住户同意
结果实践中发现
要求群众普遍都能为他人牺牲自我利益
完全是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最后改成了多数表决制
才得以继续推进
同样
公用事业调价不可能说服所有的
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踏实成本的说明
争取大多数用户能够理解
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其实除了广州之外
上海也刚刚完成了
居民用水价格上调
实际上国内最近这一波
公用市价格调整
上海水价才是最先发者
最早在三年前
2021年年末就开始了
并且无论是调价前还是调价后
上海的水价都要比广州还高
但另一回想就可以发现
整个上海水价调整过程中
都没有闹出过较大的舆情
都说枪打出头鸟
为什么上海就能化险为夷呢
我的观点是
一方面上海在水价调整时
把过程拖得比较长
这样在外界观感上
就较少显得极不可耐
另一方面
在各次调价听证会上
上海都邀请了总工会
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
负责人参加
并且这两个单位的负责人在会议上
都偏向站在普通居民用户的
代言人立场上说话
比如是消保委秘书长陶艾连提出
疫情防控时期
吸收成了市民生活中的高频刚需
同时上海趋势下
家庭生活用水需求量
也将有新的变化
在考虑阶梯水量基础时
应充分考虑这些新情况新需求
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
可以注意到
其他被邀请参加听证会的代表
都是个人身份
只有总工会和消保委
是以单位名义出席的
发言分量不是个人代表可比的
普通消费者对于供排水在内的
公用事业
往往认知和理解程度有限
对于企业提供的资料和数据
大都只能被动接受
实际上对背后的含义不善了解
很难当场据理力争
但消保委和总工会的负责人不同
他们背后也有充足的人力
参加听证会前
就可以先做足准备功课
也相当于大半个专业人士
同时他们的本职工作
还对消费者的心态和顾虑比较了解
再加上他们的半官方身份
足以与公用事业企业分庭抗礼
由他们在听证会上
扮演类似消费者律师的角色
还是比较恰当的
刚才就解释过
从传播学角度看
听证会最重要的作用
就是传达在乎的态度
股东用户首先关切的
就是有没有代表为自己的利益代言
代言的态度认不认真
这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他们对听证会
乃至整个调价程序的信任度
而上海相关部门的作为
在一定程度上
化解了外界对听证会
直接变成党家会的担忧
所以
尽管上海听证会的大多数会议参加者
也都对水价调整表示理解
并认为新价格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
调价政策最终顺利过关
但相关余情相当平缓
反过来
广州水价听证会的余情教训就是
一味滴味宣传
只要求用户接受最后结论
论证过程一概缺乏
那绝对拿不到好评分
用洛传播中的解释
这就是在乎
大多数人只要认为你真正的在乎了
而不是纯粹走过过场
那他们就会愿意给你一个机会
听你解释
相反
绝大多数的舆论危机处理
都是在在乎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如果公众只看到领导就事论事
各部门安不就班
听到的都是辩解和推卸
纸面上全是一句道理
翻译过来核心却都是一句话
与我无关请自论倒霉
那就不能责备他们
同样不分清空皂白的
直接打复分
实际上
中国的主流社会是相当理性
很讲道理的
舆论并不是对所有公共动策都会反弹
发生反弹往往是因为相关机构
没有与实际性
仍然用旧的传统模式来强推
所以不仅是供应事业单位
凡是与公众直接打交道的企业或机构
都要学会新的交流方式
学会向不熟悉情况的公众讲述背景
传达自己的立场
公共政策不能等到出台后再宣传
而是在出差之前
就应该先按照传播学理论和经验
进行沙盘模拟
预警政策出差之后
可能发生的舆论反弹
否则就会出现类似电影的一幕
曾经有无数次扭转形象的机会摆在面前
但却没有珍惜
直到失去的时候
才知道追悔莫及
今天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