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大家好,欢迎收看49期讲点黑话
8月23号
第106届日本全国高中棒球锦标赛决赛
在位于兵库县西宫市的甲子园体育场举行
在这场比赛当中
代表京都赛局出战的京都国际学院
通过加时赛以2比1击败了
代表东东京赛局出战的关东第一高中
夺得了今年的冠军
这也是他们校史上首个全国冠军
节目观众们
无论是对日本高校体育本来就有所了解
还是早年看过一些日本的动画
漫画轻小说
大概对“甲子园”这个名字都不会太陌生
“甲子园”体育场1924年完工
这一年按干支纪念法正好是甲子年
因此就被命名为“甲子园”大运动场
从路程当年开始
“甲子园”运动场就一直是
日本全国高中棒球锦标赛决赛的举办地
至今已经有整整100年的历史了
从很久以前开始
“甲子园”就成了日本高中棒球锦标赛的代名词
可以说
甲子园是承载着许多日本高中生梦想的圣地
棒球又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国民运动
由此眼神创作了很多文娱作品
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动画、漫画
尤其是后者
产生过多部以青少年棒球运动为主题的经典作品
而“甲子园”在其中经常作为“终极大关”的形象出镜
随着这些作品影响力外溢
连带很多非日本人
也对“甲子园”有了某种熟悉感
与其他地区的赛制不太一样
日本一年有两次高中棒球联赛
分别是每年3月召开“选拔高等学校野球大会”
简称春甲
和每年8月份举办的“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大会”
简称夏甲
春甲与夏甲除了举办时间和举办方不同之外
最重要的是比赛队伍产生的方式不同
春甲的队伍由选考委员会
根据过去一年的成绩
按照地域配额选出参赛队伍
夏甲则是将全日本分为49个赛区
各校只有通过所在区域打预赛
得到了地方大赛的优胜
才能进入甲子园参加决赛
传统上
所有队伍都要从预选赛开始的夏甲
地位更高一些
主要是参与度更高
理论上还可能出现
一支赛前默默无闻的球队一路逆袭
最后登上顶峰
非常符合清朝元运动
“热血”“敢斗”的主题
日本行政区划
都道府县一共只有47个
甲子园区有49支球队参加
这是由于东京和北卡道可以各派两支队
东京是日本最大城市
人口超千万
高中球队自然也非常多
单一赛区竞争太过激烈
于是就被拆成了东西两个赛区
而北海道
这是因为按日本标准
地域面积太大了
高中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
组织方考虑到
如果连续比赛都跑的太远
会造成额外负担
于是就拆成了南北两个赛区
但每一个赛区的竞争还是都非常激烈
更不要说在甲子园
夺得标志性胜利的锦标大旗了
为了能赢得冠军
所有有之于此的日本高中棒球社团
都会进行非常刻苦的训练
能够进入甲子园正在的球队
几乎都是全年基本无休
每天5-6小时的练习时间
球员的训练强度已经接近职业选手
并且一般来说
高中的棒球队都没有什么“板凳深度”
对少数几名主力球员的依赖度很大
在一场旗鼓相当的甲子园比赛中
主力投手动作要全力投球100多次
休息不了两天
又要继续出战下一场
其中艰苦可想而知
所以知名的甲子园投手
在被职业棒球队选中后
往往要休息半年左右手臂才能恢复
甚至有许多人因在比赛中受伤过重
不得不遗憾地提前结束自己的棒球生涯
所以任何一支在甲子园夺冠的球队
都可以说自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
而一旦夺冠
不但本校会举校沸腾
整个菜区地方都会觉得“与有容焉”
当地媒体一定会大输特输
甲子园的冠军队凯旋回家时
欢迎排场有时甚至不比拿到国际大赛冠军差
这一次京都国际学院获胜
又是京都地区近70年来第一次夺回甲子园冠军
更是让京都本地一片欢腾
不过,和本届其他参赛队伍不同
京都国际学院还有另外一个
颇为微妙的身份
它原名叫“京都韩国学院”“京都韩国中学”
创立于1947年
是二战后由“在日韩侨”群体创办的“民族学校”
直到2004年才改为现在的校名
今天京都国际学院的校歌仍然是韩语
歌词当中还有“越过东海来到大河之地”
这种在日本有争议性的用词
在甲子园播放后
据称扭得一些日本观众不满
历史上,京都国际学院曾经的主要招生对象
是在日韩侨群体的后代
其次也招收已经获得日本国籍的韩裔
可以说是日本韩侨韩裔的专门学校
直到今天
京都国际学院的运营经费
仍然有来自韩国政府的直接补助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
所以在京都国际学院甲子园夺冠之后
韩国官方竟然很快也作出了反应
韩国总统尹锡悦牵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祝贺
声称向所有优胜选手奋上最热烈的掌声
并且感谢他们为旅日韩侨带来了莫大的喜悦
如此特殊的背景自然会引来公众的兴趣
所以今天我们就借着京都国际学院这个切入口
聊一聊在日韩侨的过去与今天
“在日韩侨”也称“在日朝鲜人”
就日本帝国于1910年强行并通了当时的朝鲜王国
从那时候起,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朝鲜半岛名义上是日本的一部分领土
实质上是它的殖民地
在法律上朝鲜人也是二等人
不能享有日本本土公民的许多权利
在殖民统治期间
日本不光在半岛本地直接进行残酷剥削
同时为了填补工业化进行当中的需求
它还一直不断的从朝鲜半岛掠夺廉价劳动力
在二战爆发后,日本穷兵黩武疯狂扩军
本土的劳动力缺口也是越来越大
也就越发急迫的从朝鲜半岛征调劳工
这些韩国劳工及其家属
构成了后来“在日朝鲜人或者说韩侨”的主体
到二战末期,在日本本土上
来自朝鲜半岛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00万之多
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这些被强掠和压迫的劳工
终于得到了返回家乡的机会
于是一大半人即刻选择了离开日本
回到半岛上的家乡
不过靠着美国的保护和支持
日本在战后很快就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原来次等列强的基础上经济高度增长
而朝鲜半岛却分裂为南北的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
并且众所周知,爆发了惨烈的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后,半岛也仍然长期高度对峙
再加上客观上,当时无论半岛南北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如日本发展
出于这种现实原因
很多原半岛人选择了留在日本
这些人就形成了战后“在日朝鲜人”
或者说“在日韩国人”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到90年代
“在日韩国朝鲜人”大约在65万人左右
相当于当时日本总人口的0.5%左右
因为出生籍贯,导出的特殊身份
“在日韩国/朝鲜人”的这个群体
一直都承受着日本主流社会的歧视
早年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脏、苦、累”的重体劳动
或者其他低级职业
为了谋生,不少人还选择了加入黑社会
经营赌博、色情等非法行业
日本警察厅发布过调查报告
全日本的“柏青哥”弹子房
也就是日本特有的半公开赌场
曾经一度有80%到90%都是“在日韩国人”开办的
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
为了对抗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压迫
维护自身利益
“在日韩国/朝鲜人”也采取了各种应对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组成自己的组织
不过,因为朝鲜半岛在内战后
分裂为两个国家
所以按照对半岛南北的倾向
他们又分成了两个组织
其中,支持朝鲜的一方
组成了“在日朝鲜人联合总”会,简称“朝总联”
而支持韩国的一方
建立了“在日大韩民国拘留民团”
简称“韩民团”
在冷战初期
半岛北部的朝鲜实力压过了南方一头
加上韩国早期的内部政局十分不稳定
外界对它观感不好
所以“朝总联”一度影响力更加强大
但到了冷战后期
不但韩国综合实力逐步超过了朝鲜
并且日本官方在日韩建交后
也更加支持“韩民团”
亲韩国的“在日韩侨”群体一步步反超
到现在已经成为“在日韩国/朝鲜人”的主体
不过不管是“韩民团”还是“朝总联”
他们都非常希望在日本继续维系自己的民族认同
维系本身这个群体相互间的纽带
所以他们都非常重视建设自己的专门学校
一托学校向下一代传承语言文化以及认同
其中“朝总联”因为早年从朝鲜那里获得了更多拨款
也愿意把钱花在民族学校上
在很长时间里
“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体系
主要都在“朝总联”旗下
虽然他们的学历一直不被日本官方承认
也无法获得日本政府给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
但仍然长期坚持了下来
而包括遍及日本各地的12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
以及一所大学
构成了一个虽然规模有限
但架构相当完整的独立教育体系
这些学校都使用朝鲜语教学
教材当然也与日本主流学校大相径庭
学生毕业后
也很可能会在亲朝总联的机构或企业里工作
外界普遍认为
“朝总联”是朝鲜影响控制在日朝脚的最重要工具
也是朝鲜收集外界信息和物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甚至多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
“朝鲜绑架日本人事件”都有传闻
“朝总联”也可能在其中掺和了一脚
因为这个特殊地位
“朝总联”以及它控制的在朝鲜人
在日本既有一些“国中之国”的感觉
又被日本官方和民间一起歧视和排斥
连带他旗下的“朝语学校”
至今也完全游历在日本主流社会之外
不过,京都国际学院的前身却属于另一部分的少数派
他的创校者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韩国一边
1947年建立时
它的最早名字就叫“京都韩国中学”
1958年改名“京都韩国学院”
就是请当时的韩国政府批准的
并从此可以年年拿到韩国政府的财政拨款
直到今天这笔补贴
仍然是京都国际学院的重要收入
大概正因为他出身“根正苗红”
所以立场右倾的尹锡悦
才会以韩国总统的身份
去祝贺一支在纯粹日本国内比赛中
获胜的青少年球队
但是虽然京都国际学院的历史渊源
和韩国分不开关系
可它今天的情况早已经面目全非
与创校和早期时相比可以说是沧海桑田
在夺得甲子园冠军后
日本媒体对它进行了大量报道
于是人们才知道
现在京都国际学院全校总共只有160名学生
其中80%是日本人
虽然在日籍学当中也有一些人属于韩裔
但大多数人和韩国没有任何关系
它的入学考试也和日本其他中学一样
考“国语”也就是日语
也要考第一外语英语
但不需要考韩语
当然不能说京都国际学院已经完全“脱韩化”了
直到今天韩语还只做高中的必修课之一
前面提过它的校歌也保持着韩语原版
不过韩国文化在这所学校内的痕迹也就到此为止
除了每周几节韩语课之外
其他课程上与其师生们的日常交流
基本都使用日语
甚至韩语这门“必修课”
在学校里的实际地位也很可疑
根据日本著名媒体《文艺春秋》调查
大多数学生其实既不会说也听不懂韩语
可以说京都国际学院已经从早年的“在日韩侨”专门学校
转变成了一所带有国际化色彩的普通日本私立中学
发生这种变化首先是因为日本社会的环境
与二战前后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与当年相比
日本社会对“在日韩国人”的歧视和排斥一直在逐渐减弱
到今天虽然不能说隐形“天花板”已经不存在了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
一般上学、就业或者经商并不会遭到明显打压
甚至有些人还相当成功
比如一度是日本首富
在国际投资界非常有名的卵银集团老板孙正义
就是第二代韩裔日本人
既然外部压力小了
内部紧密抱怨的需要也就已减弱了
随着社会处境的改善
大部分“在日韩国人”反而陆续加入了日本国籍
从“在日韩侨”变成了“韩裔日本人”
他们不再反对或者担心自己子女
在日本普通教习体系内就读
相比之下
韩裔群体自办“民族教育”学校
因为基本都是私校或者半公半私
收费普遍比公立学校贵很多
对于大多数已经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韩裔家庭
除非有“民族教育”的执念
否则把孩子送到学费便宜的公立学校显然更加划算
以京都国际学院为例
在2023年
它的入学费用大约是30万日元左右
折合人民币大约15000元左右
对比城市立学校
这个收费并不算贵
但比一般公立高中就又贵得多了
以收入和物价更高的东京为例
私立高中的平均学费为48万日元
而“首都圈都立学校”就只收12万日元了
并且这还是京都国际学院
现在能同时拿到日韩两国政府的财政拨款
运营经费里只有30%来自学杂费收入
否则收费肯定还要更贵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
它的前身“京都韩国学院”入学人数连年暴跌
一度全校只剩下了70多个学生
到了要关门的边缘
在压力之下学校被迫改变方针
不再把生源限定“在日韩侨”
开始允许本地的日本学生入学
由此才得到了拿日本财政钱的资格
不过在转型之后
京都国际学院收费还是比普通公立中学贵
韩语也不是强势外语
如何吸引学生来自己学校上学呢
一部分是它与韩国政府有历史渊源
韩国教育部门承认它的学历
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韩国学校
能够继续吸引在日韩侨的子女
另外还有一些韩裔日本人确实希望
自己孩子能多少保留一些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他们可能看中了京都国际学院那不多
但毕竟还有的韩语课程
但最主要的还是另外一个原因
在1999年京都国际学院为了维持学校运营
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
成立了棒球社团或者说棒球队
并且在之后
逐步把它变成了学校最重要的运营中心
刚才我们说过
京都国际学院现在学生总数160
而根据日本媒体报道
目前它的棒球队就有61名队员
并且学校棒球队只招收高中生以及男生
每个年级正常限定招数20名队员
而京都国际学院是一所男女同校
有初、高中部的六年制中学
其中高中部学生是139人
男女比例还几乎相当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中部男生
都是棒球队队员
而这些人几乎全是“纯正”的日本学生
只有一名队员是韩裔
并且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
直到进入高中后
他才知道自己有一半韩国血统
至今也“不太懂韩语”
在过去16年里
京都国际学校已经向日本职业棒球队
输送了11个人
尤其是最近5年
每年都有毕业生被职业队选中
它甚至有自己的球探
到处去发掘有天赋或潜质的初中生
劝说他们来自己学校受训
并不夸张的说
京都国际学院现在
与其说是一所国际化中学
不如说已经成了一家或者半所
专门培养青少年棒球的“体校”
至少该校的大多数男生
其实都是冲着能接受
良好的棒球训练而来的
不过虽然京都国际学院的
“韩国血统”已经淡泊了很多
最大特色也转变成了“棒球”
但它也不会彻底与传统脱钩
因为对学校而言
保留一部分“韩国特色”还是大有好处的
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得到
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支持
现在日本教育部门
每年拨给京都国际学院的财政资金
大约是1.3亿日元
和学杂费收入差不多
合计覆盖了学校6成的运营成本
而剩下的4成就全靠韩国政府的补助了
韩国一年会给他们16亿韩元
按目前汇率
折合日元在1.75亿左右
没有这笔钱
京都国际学院除非再狠狠涨一波学杂费
否则是养不起现在教职工和各种设施的
大概率棒球队也拿不到冠军
所以尽管包括球队教练在内
不少教职工都建议过
更换韩语版校歌
但学校管理层一直不做任何回应
显然打定了主意要继续“两头通吃”
现在回过头总结
可以说京都国际学院在面对时代的变迁时
完成了一次非常剧烈
并且相当成功的转型
借棒球解决了学校吸收不到学生
眼看要“关门废校”的危机
同时它一面融入日本主流社会
一面又保留了一些“韩国血统”的历史特色
于是能从日韩两国政府手里都拿到钱
又解决了学校的运营难题
但京都国际学院这个例子
也形象的说明了
从“在日韩侨”到“韩裔日本人”的历史变迁
不管曾经有多少历史积怨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限制压力
“在日韩国人”这个群体
还是在缓慢但不可逆转的
融入日本主流社会
已经不会听说韩语的第三第四代“韩民团”
以及不断萎缩的“朝总联”人数
都在不断证明这个趋势
而少子化的日本
哪怕保守派对“破坏高度单一民族性”
内心其实有多么心不甘情不愿
也不得不默认日本需要吸收移民
补充人力缺口的现实
这种默默的双向奔赴
就像京都国际学院夺冠后
甲子园上响起韩语歌声时
双方“不张扬不多问”的微妙反应
充满了日本
以及被日本直接统治数十年的朝鲜半岛
还能完全理解的“腹语术”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