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第5期《讲点黑话》。
美国著名智库伯恩斯坦公司近期出了一份报告,称“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中国16.5年”,引发了热议。
中印是全球仅有的两个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中印比较一直是热门话题,不过很少有机构和个人像伯恩斯坦这样明确给出数据化结论,所以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可惜,在伯恩斯坦官网和整个网络上都没能找到报告全文,只有媒体提供的摘要介绍。
没找到报告全文,我有了个想法,自己来做一次中印比较。先说结论,我的结论和伯恩斯坦报告方向大体一致,但具体结果略有差异。
我的模型显示,印度经济与中国相差18到20年,差距原因是我调整了伯恩斯坦报告的模型,增加了几个新参数。当然,这个伯恩斯坦的模型也是我分析后重新构建的,不一定完全是原始模型,观众可以看看重建的模型是否正确理解了伯恩斯坦报告。
接下来我要来分享一下分析过程。
伯恩斯坦报告主要对比了中印在8个项目上的差距,大致可以分为人均收入和支出、投资与储蓄以及科技积累三大类,数据分别来自印度央行、印度统计和计划执行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知识产权组织。
我推测,伯恩斯坦报告的基本思路是在中国历史数据里寻找与印度当前状况最接近的节点,并按照项目权重打分,最后合计得出双方的发展差距。根据这个思路,我找到了刚才提过的官方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网站,搜索下载了相关内容。
先将印度最新的年度数据作为基数,然后再找到中国最接近的年份,初步计算后,我发现大部分项目的结论与伯恩斯坦报告果然基本一致。折算综合差距,我的结论是17年。由此推断伯恩斯坦报告的分析流程也许更复杂,不过模型的大体框架与我推测的应该差不多。
伯恩斯坦报告分析中,中印差距的项目首先是经济发展阶段最直观的一组数据,包括人均GDP、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22年人均GDP2389美元,中国2006年2100美元,2007年2700美元,两国大约相差15年。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来自印度官方年度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
2022财年,印度人均国民净收入14.8万卢比,大约折合1880美元,正好又落在中国2006年的1710美元和2007年的2180美元中间,差距也是15年左右。但印度的消费支出比例比较高,去年人均非耐品消费10.5万卢比,折合1330美元,而中国2009年居民人均消费9249元,折合1354美元,两者相当接近,差距13年,在各项指标中是最接近的。
接下去,博恩斯坦选择的项目还有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和固定资本形成额。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过去几十年的东亚经济奇迹和这几个指标有密切关系,这应该是博恩斯坦报告选择他们的理由。具体数据很繁琐,我就不一个一个读了,直接给出答案。
仍然把印度2022年的数据作为基准,“出口”和“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这两项印度都只相当于中国2005年的水平,相差17年;在“外汇储备”上,印度现在的存底越低于中国2004年末,差不多是18年;“外国直接投资”这个项目,博恩斯坦报告的结论是印度落后中国20年,但我复核数据时发现它似乎是直接用单独年份做对比,但我认为在比较FDI时,使用历年累积数更为合理,所以我作出的结论是印度在账面上只落后中国15年。
博恩斯坦公司最后选择的一个项目是“年度专利数量”,这个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科技和工业发展状况,它也是两国差距最大的项目。2022年印度专利数量还低于中国2001年的数据,相差21年,并且印度发放的专利当中有一半以上是非居民贡献的,也就是并非本国公民或企业发明。相比之下,中国的专利只有10%来自非居民申请。
计算完各此项目后,博恩斯坦公司可能使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最后的综合分析,他们大概率给所有项目都设置了相同或者极其相近的权重,然后将每个此项目与系数相乘并累加。刚才提到,按以上数据和公式,结论是中印差距17年,与公开报告的16.5年极为接近,差异可能来自统计口径调整。比如印度习惯使用财政年度统计数据,而中国都是自然年份,但这对整体结论影响不大。
不过我对这个倒推得到的分析模型并不满意,仅仅8个指标很难充分反映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貌,所以我决定再增加一些指标,重新核算。
博恩斯坦报告没有任何教育和卫生指标,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应该忽视。首先增加的项目是人均预期寿命,它是公认最可靠也最全面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指标。我原来计划在健康大类下再补充一些项目,比如每千人床位数、全国人口或儿童营养不良率。但初步查询后发现,这些项目中印差距太大,把时间轴移动几十年也无法出现交集,放入统计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人均预期寿命这两年大幅降价,保守起见,最后选用的数据是到目前为止印度有最高数据的2020年,那一年印度人均预期寿命71岁,与中国2000年时基本相当,差距约为20年。
然后是教育类数据。从低到高,我分别选择了青少年识字率、中学入学率、高等院校入学率,来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并且按对印度有利的四舍五入法,它在这几个领域当中分别落后中国28年13年和8年,如果按平均分配权重,在综合教育指标上印度至少落后中国16年。
在博恩斯坦报告里,科技的指标只有一个专利数量,过于薄弱,但要增加其他指标并不容易。常用的口径比如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专利使用费国际收支状况,中印的差距都太大,没有比较意义。最后我选中了“研发支出占比”作为补充。世界银行数据目前只提供到了2018年,为了弥补可能的差距,我没有截取距离现在最近年份的数据,而是把印度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作为基准数值。这样对比的结果,印度研发支出比例与中国2000年时基本相当,差距22年。回顾一下,中印在“专利指标”上的差距是21年。综合看来,认为中国整体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领先印度20年以上并不是夸张的结论。
再然后,回到经济类指标。人均GDP、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已经有了,资本项目的情况也有外储、FDI、固定资本作为代表,但是好像还是缺了什么。重新复盘思考,投资有,消费也有,但生产呢?以上所有指标,GDP和出口可以间接反映生产状况,但毕竟是间接的,不够直观。
还有基建。所有生活和生产都依赖社会基础设施,基建的质量和数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可是博恩斯坦报告里也缺乏这方面的评估。现在已经不是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以直接用钢铁、煤、原油这些基础产品产量来衡量发展水平,最终我用“人均发电量”作为补充指标。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经济运展、生产和生活都依赖能源,人均能源使用量不但可以反映最整体、最基础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和所有人的生活品质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不过很可惜,全球权威机构对各国各地区的能源使用量统计好几年没有更新数据了。幸好,各主要经济体对电力数据的统计更新一直很及时,而电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很强,可以拿来代替。根据印度官方数据,2022年印度总发电量是1624太瓦时,这个数字与中国2002年的1633太瓦时几乎完全相同,正好又是相差20年。
补充新数据后重新评估所有指标,从完全平均分配权重到按类别做一定调整,得出的结论大致都在17-18年之间,这个复核结果比伯恩斯坦报告又略低一些,但差距不算很大。
不过要指出原始报告和我的复核都没有对通胀进行调整,但这个因素实际影响很大。用官方名义数据保守计算,最近15年美元的累计通胀率也超过了50%,实际购买率差距可能更大。同样的金额,2008年、2003年的1000块显然比2022年更有价值。因此,最后结论可能还要再往下调整一些。
目前中印经济整体差距近20年,部分细项可以缩小到15年左右,应该是一个保守稳重的评估结果。
在完成模型重建和推演后,再对标现实看实际影响。作为二战后全球最大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国成为几乎所有后发经济体羡慕和研究的对象。同时中国市场又在逐渐成熟,空白的蓝海越来越少,本地资本都想向外溢出,全球资本非常希望能在另外地区复制中国式经济奇迹。所以能对标中国本身就是一种看好,甚至可能是计划投资的前兆。伯恩斯坦就是华尔街上著名的投资研究机构,它发表宏观经济报告经常都是为了招展顾客、推介项目做铺垫。
所以印度媒体对伯恩斯坦报告的反应整体偏向乐观,大多强调印度近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潜力无穷。落后只是暂时的,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尤其当下“人口红利”学说极受全球多数媒体欢迎,很多人把经济长期增长或者衰退的主要原因都总结到人口变化上。印度总人口体量与中国极为接近,或者说是全世界唯一和中国相当的人口大国,尤其深受这一学说的喜爱。不少正规智库今年都在明言暗示,表示中国靠“人口红利”创造了经济奇迹,而印度近年受抚养人口比例正在快速下降,也就是所谓“进入人口红利期”。
既然如此,印度为什么不能复制中国的经济奇迹?
15到20年前,也就是2003年到08年左右,中国人均GDP还排在全球130位左右。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的排名里,印度人均GDP在全球第141位,略微更差一些,但也没有差太远。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率傲视全球。今年印度宣布的实际增长率,目前在G20国家当中排名第一。还有一个巧合,中国经济改革公认是从1978到1979年开始的,到2008年大约是30年。而印度经济改革一般认为在1991年启动,到今天也超过了30年。对应只看这根时间轴,似乎中印在改革30年后达成的发展水平差不多。如果现在的印度真能对标20年前的中国,那对印度所有人确实都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投资者并不害怕落后,最担心的是没有增量空间,而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一旦确认中印两国发展轨迹真的高度重合,印度经济增长的想象空间就会空前扩大。或者说,中国今天的成就会为印度招商引资扫清投资者最大的心理障碍。
不过还有一组数据对印度复制中国奇迹的宏伟宣传相当不利。同样是经济改革后,中国并且不止于中国大陆,还包括更早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早期年增长率普遍非常高,平均都能达到8%甚至更高,这也是“东亚经济奇迹”最显著的特点:超高速增长,并且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而实现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日本和四小龙的高增长期大约都在30年左右,中国大陆坚持最久,前后维持了近40年,已经是全球立场空前的记录。其他地区有过的高增长期大多更短,很常有超过20年的案例。但印度经济在低基数的早期阶段
平均增长率最高也只有6%到7%,没有出现冲刺性高峰,持续时间也不如东亚稳定。它的增长曲线和典型的东亚模型还有明显距离,反而更接近东南亚或拉美高光期的表现。
对印度和对印度抱有期望的人来说,落后中国15年还是20年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评估印度真实的潜力。这才是智库、媒体甚至很多国家政府都热衷把印度与中国比较的原因。
同样对中国来说,印度当下的落后和存在的问题不影响它是我们最大的潜在竞争者。20年差距看上去很遥远,但21世纪已经过去20多年了,相信大家回首2001年,无数往事都还历历在目。那么往前看,2、30年后,2040、2050同样并不遥远。追赶差距保持优势的方法从来都只有一个,努力奋斗,永不止步。毕竟弹指一挥间,人间可能就已经沧海桑田,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