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大家好,欢迎收看57期讲点黑话。
10月末,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福布斯等多家媒体报道,因为被中国制裁,美国目前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斯凯迪奥(Skydio)正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链危机。
这是《反外国制裁法》生效并启动后,首次有可靠信源公开证实,“以制裁对制裁”的反制手段对外企或个人造成了明显损害。
过去一直有人怀疑,中国对海外企业或个人实施制裁,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际效果,
现在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
先来复盘一下这次事件。
10月10号,
中国宣布对一批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和个人执行制裁,命令中国境内组织、个人不得与受制裁对象进行合作或交易,
其中就包括这家斯凯迪奥公司。
作为现在美国最大的便携式无人机生产商,
斯凯迪奥近两年一直在积极开拓安全和军事领域业务,
已经向乌克兰军方提供了上千架无人机。
但斯凯迪奥在大陆没有销售,
又一向标榜自己是“美国制造”,
在官网上他宣称自己“满足了美国政府要求的最高供应链安全水平”。
所以通告刚发布时,没有人想到制裁措施会对它迅速造成影响。
但仅仅半个月后,
斯凯迪奥的CEO在公司官网上发布了一份通告,
承认他们的电池供应暂时被切断了。
这时斯凯迪奥才不得不承认,包括电池在内,还有“少数部件供应链在中国”。
虽然CEO安抚客户说斯凯迪奥手上还有大量的库存电池,但同时又宣布,他们最新的旗舰产品X10,每台只能配一块电池。
最后斯凯迪奥声称,
他们正在寻找新的替代供应商,
但预计要等到明年春季才能找到新货源,
至于欠客户的备用电池什么时候能补上,
干脆就没提。
一些媒体挖得更深。
据《金融时报》报道,
斯凯迪奥无人机的电池原来都是由日本TDK集团供应的,
而TDK的电池生产基地设在广东东莞,
于是很快就被中方抓到切断了。
按报道中的企业名称搜索,
电池的具体生产厂家很可能是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它是TDK子公司,
(香港)新能源科技公司ATL的子公司。
在TDK官网的“全球布局图”上,香港新能源科技和东莞新能安科技赫然都在内。
而ATL的主业就是消费级的电池,
这就基本对上了。
ATL这家企业很低调,
公众知名度非常小,
但在业内却大名鼎鼎,
号称“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全球消费级铃电池行业里,
多年来市场占比都稳居第一。
此外,
ATL虽然是日本TDK的全资子公司,
按照管理层、设计团队、生产基地都在中国。
实际上它从创立到发展,
都完全是一只中国“独角兽”,
只是因为创始团队没掌握好股权融资节奏,
在2005年被TDK抓住机会,
以当时看来很合理的一亿美元报价收购。
但在被收购后,
ATL在经营管理上依旧保持独立。
TDK虽然是它的全资股东,
但看起来更接近财务投资人。
ATL的根本都在中国,
肯定不可能去违反中国的法律。
至于TDK,
它本身的强项是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
虽然在电池研发上投入也不少,
但直属生产能力恐怕已经很薄弱了。
所以ATL无法给斯凯迪奥直接供货后,
TDK并不能协调其他工厂继续执行订单,
至少在短期内做不到。
在电池供应被切断后,
斯凯迪奥已经向美国官方直接求助,
据称还和台湾进行了接触,
寻找新的供应商。
当然如果只看“有无”,
他最后肯定能找到新的电池来源。
所以它的CEO在公开信里态度仍然是很强硬,
并且趁机再次兜售自己那套“转业链去中国化”的话术。
但电池作为无人机上的唯一能源,
是无人机最重要的配件之一,
并且还非常“醒目”。
要说这位CEO之前不知道,
自家产品上的电池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
那完全对不起公司发给他的薪水。
简而易见,
之前他和他的公司都在作假,
用各种“技术手段”在纸面上满足“美国制造”的要求。
在内心里他们恐怕并不相信自己这套话术,
大力宣传所谓“供应链安全”只是为了生意。
正面竞争力不够,
就指望用政治手段直接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
为了保住生意的本土市场,它除了标榜自己的“美国血统”,大谈“国家安全”之外,
又积极向美国政府和国会游说,
要求全面封杀中国无人机产业,
点名重点就是中国无人机企业龙头大疆。
但他自己在被制裁前。偷偷用中国生产的电池。
也许还有一些我们现在不知道的零部件、
原因很简单。在锂电池领域,中国的产业优势已经非常巨大,故意绕开不是不行,但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大到他们宁愿违法造假,忽悠媒体和用户,甚至连五角大楼也敢骗。
当然,可能美国官方也知道他们在造假,但选择只要没人戳破就睁一眼闭一眼。
这种“包容”或者做纵容,大约与斯凯迪奥在美国无人机产业中的地位有关。
去年2月,它获得了2.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了23亿,荣升“独角兽”,
也是目前北美无人机行业当中估值最高的一家。
连美欧主流媒体都对它寄予了厚望,把它看作是“对华无人机战争”的希望之星。
那尽管融资比较顺利,估值也还不错,但斯凯迪奥这家公司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就在去年2023年8月,
斯凯迪奥宣布全面关闭消费级无人机业务,
只保留政府和部门专业用户市场。
对无人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消费级业务才是现在无人机的最大市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结论都不会改变。不仅庞大的个人用户基本只需要消费级产品,同时很多政府和企业用户要解决的任务一般也不需要很高性能就可以完成,所以也喜欢较便宜的消费级无人机,而不是花大价钱采购昂贵的专业级产品。
真正对自己实力有信心、对未来有宏大雄心的企业都不会甘心退出消费级市场,这样很容易形成营收有限-研发投入不足-用户吸引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然而,
斯凯迪奥大概率在消费级市场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别无选择,
只能断腕止血。
当然,栽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上的美国企业并不止一个斯凯迪奥,
甚至斯凯迪奥收手还算比较及时。目前看,收缩后,它还有资源继续推出新产品,
保留了卷土重来的希望。
不像它的几个大前辈,现在或者已经破产,或者放弃了无人机业务,躲在角落里默默舔伤。
玩无人机的朋友都知道,如今在无人机消费级市场上,大疆无人机几乎是统治性的,一家就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80%。
同时,
大疆在多个行业的专业无人机和周边设备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走到今天的王者地位,
大疆碾碎了很多对手。
其中至少包括两家美国曾经的明星公司,
他们都比大疆起步更早,
早期在技术上也更有优势。
其中一家3DR(Roboyics)刚建立不久就募集到了1亿美元投资,
被认为是又一家即将升起的“硅谷明星”。
这家公司的一位关键管理层还和大疆有私人恩怨,
一直宣称要“杀死大疆”。
2015年3DR主动发起了决战,
推出了号称当时最智能的无人机,
并且信心十足的预先生产了足足10万台。
这在十年前是一个让业内感到震动的数字,
但随后就因为产品故障频发销售成绩一塌糊涂。
3DR资金断裂,
反而迅速走向破产。
另一家大疆的主要对手GoPro来头更大。
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运动相机厂商,甚至可以说是这一行业的主要开创者,
在经营巅峰时估值高达60亿美元。
进入无人机领域后,
产品定位也与大疆差不多,
都是主打“会飞行的相机”。
大疆曾经想和它合作,但GoPro觉得自己在运动相机上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优势在手信心很足,
向大疆开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基本上就是收编大疆做自己的代工厂。
结果2016年,两家竞争全面展开,
当年GoPro就巨亏了3.7亿美元。第二年还差不多,不得不完全退出无人机市场。
因为在“无人机战争”中元气大伤,资源损耗太多,连运动相机的老本行也没有能据守多久,
很快就失去了行业领先地位,到如今企业仍然在苦苦挣扎。
回顾过去十年的民用无人机市场竞争,
很多人对于大疆的胜利都归结于它擅长打价格战,用低价绞死了所有主要对手。
这种看法也是现在对中国产业竞争力一种相当“主流”的观念,
不仅海外大多数主流媒体在评论“中国制造”时都喜欢强调在中高端产品上,
中国企业都是靠政府补贴,用不公平的低价才能赢得竞争。
就是国内舆论,至今也有极强的声音认为我们只擅长打价格战。
但就以民用无人机为例,
大疆确实一向以性价比著称,
但它能完全建立起行业统治地位,
关键节点正是刚才我们讲述的主要对手3DR和GoPro的先后垮台。
而这两家崩盘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大疆的价格战,而是他们自己的主力产品出了让用户完全不可忍受的设计和质量问题。
3DR吹的神乎其身的SOLO无人机上市时,居然不适合拍照和录像。
而100个买无人机的用户,至少有99个唯一目的就是想玩一场天空与陆地间的摄影。
3DR当然也知道这一点,
但它怎么都设计、制造不好摄像头和支架之间的万向节。3DR的大本营设在自诩全球IT产业圣地的加州伯克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加州硅谷”。但在2010年代中期,这里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优秀机电工程师了。
而GoPro无人机的失败原因更加可笑。
它的拍照和摄影效果确实不错,
但是时常会毫无预兆的失控甚至摔机,
在室内和复杂地形会掉,
因为据说这些地域的GPS信号容易不好。
而它家的无人机极度依赖GPS支持,
但在开阔、平坦、信号良好的地方,
它还是可能突然就失控坠毁了。
GoPro一直没有真正找出原因,或者找出了但拒绝公布。
不过行内有猜测,
怀疑可能是它始终没有解决好供电稳定性问题。
相比之下,
用户买大疆无人机,
不但是贪图它家性能参数相近的产品更便宜,
也是因为大疆产品质量可靠,
不会动不动就给用户一个惊喜。
美国的无人机企业有华尔街支撑,资金没有问题;
又依托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硅谷,
但产品力始终赶不上大疆,
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不好,
原因很可能一点都不复杂。
3DR巅峰时期有大约350名员工,
其中还包括了行政、营销和市场部门。
GoPro的规模大不少,雇员一度超过1200人,不过其中属于无人机部门的最多也只有3、400人。
而大疆在2015年前后,仅正式的设计和工程工艺师就超过了上千人,这还不包括利用外包调动的其他企业人力。
只要承认科学和工程规律,
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并且中国工程师的能力也不天然地与欧美同行。
那么按逻辑推导,
如果其他条件一样,
大疆以海外竞争对手完全无法比拟的速度和广度,
开展研发、磨合工艺,
找出产品缺陷并予以修正,
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在取得产业优势地位后,
大疆仍然以一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模式保持着快速迭代,
继续使得无人机市场的竞争度拉满。
这让众多潜在竞争者在盘算投入和回报后,
不得不望而却步。
所以虽然现在无人机市场已经相当可观,
2023年全球规模已经达到了180亿美元左右,
但全球那么多与机电、航空能搭上关系的工业巨头,却几乎没人愿意入场挑战大疆。只有斯凯迪奥这种初创公司,才愿意拿着风投的钱搏一把。
能阻止这种结果发生的因素主要只有那么几种,
或者是历史积累形成的技术、专利门槛,
或者是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和已经形成的使用习惯。
但是像无人机这种产业,
本来就没有多久的历史,
不存在“百年知名老店”,
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还在形成之中,
于是大疆崛起了。
即便在2020年12月,
大疆被纳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
再获得美国技术或配件受到了严格限制。
但之后大疆的升级换代节奏基本没有变化,
在全球无人机市场的统治力也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
甚至在北美地区,大疆无人机仍然以断崖式领先的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第一,把斯凯迪奥们压得喘不过气了。
这也是中国其它正在努力向中高端发展的企业或产业最常见的通用模式。
海外媒体和智库爱说“中国制造”最大优势,是中国通过“产业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廉价的资金、土地厂房以及基础设施。但只有少数愿意正面承认,中国高等教育90年代扩招后,
培养出的海量毕业生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他们并非像被诸多外媒贬低的那样“缺乏创新能力”,
如果有同样的资源,
甚至哪怕略差一些,
他们表现出的能力完全不亚于发达经济体的同行们。
如果说曾经中国的劳动力供应过剩,
还主要集中在低端或者中端行业上。
但现在,几乎所有高端岗位,也都逃不过僧多粥少的命运。
这导致了被无数口诛笔伐的“高度内卷”,
也造就了让很多人自豪骄傲的“全球唯一全产业链”。
因为要给8亿多适龄劳动力,1亿多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找到工作岗位,
除了同时去占据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所有产业之外,
别无他路可走。
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当然,在新冷战可能已经徐徐拉开序幕的当下,几乎没有缺门的全产业链,成了中国最坚韧的底牌。
和上一次冷战中失败的苏东阵营不同,
中国已经证明自身有独立的技术和工业升级能力,
甚至在某些领域,
自我更新和升级的速度已经在全球居于前列。
所以才能反过来,
对习惯动辄搞“长臂管辖”“域外制裁”的美国,发起能实际见到效果的反制。
甚至从国际经济合作角度看,没有短板,至少在制造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短板,反而可能成了团结世界大多数地区的障碍之一。什么都能造,并且什么都造的越来越好,能进口什么来平衡贸易,已经是一个不容再忽视的难题了。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