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2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9月22日,中国驻埃及使馆发布了一条简讯,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于9月16日开始谈判,讨论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问题,没有得出任何结果。一般开多边国际会议都会维护一下友好气氛,很少会直截了当地说没有结果,这个会议怎么一点面子都不要?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909/20190902901039.shtml
消息越短,事情越大。这条消息说明,东北非三国对尼罗河的争夺已经没有任何妥协余地,以后的对抗必然越来越激烈,甚至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一个大坝能带来这么大的矛盾,复兴大坝是什么工程?
看东北非地图可以发现,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边界线是一条等高线,埃塞这边是山地,苏丹那边是平原,青尼罗河从山地流向平原,埃塞就在边界上修一个大坝,蓄水发电。
从地理环境来说,这有点像我们在长江流进平原的地方修一个三峡大坝,所以有人说这是埃塞俄比亚的三峡工程。但是,考虑到非洲现状,这个比喻严重低估了复兴大坝对埃塞的重要性。
1992年,中国决定修建三峡时,计划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相当于当时全国总发电能力的11%。2018年,三峡实际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但是占全国发电能力只有1.1%了。
复兴大坝的发电能力6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的四分之一。但是,埃塞俄比亚现在总共只有213万千瓦的发电机。这个水电站运转起来,埃塞的发电能力会乘以四。整个国家的面貌立刻就不一样了。
埃塞复兴大坝整体卫星照片,北侧白色建筑是主坝和发电机组厂房,南侧拱形建筑是扩大库容量的副坝。
埃塞这些年人口爆炸,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就业问题,全国到处建工业园,接受中国转移的低端产业,最大的限制就是水和电。这个大坝修起来,十年内都不用担心水电。
不过,因为埃及坚决反对复兴大坝,外国银行不愿意给埃塞发贷款,埃塞自己勒紧腰带,自己承担了50亿美元的成本,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本国投资的重大工程。现在埃塞俄比亚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亿美元,扣除固定开支还剩不到十亿。挤出50亿美元投资,相当于中国修一个2.6万亿投资的工程,可以说是把整个国家的命运都赌上去了。
埃及为什么要反对埃塞俄比亚修大坝呢?
因为尼罗河的水就是埃及的命。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从南半球流过来的白尼罗河,一个是埃塞俄比亚流出来的青尼罗河。青尼罗河的水量占70%,是下游最主要的水源。
尼罗河下游是苏丹和埃及,95%的土地都是荒漠,所有人口都聚集在尼罗河两岸,如果尼罗河的水稍有变动,不要说发展,立刻机会有几千万人吃不上饭,所以埃及对任何水流变动都非常敏感。
目前看来,这个大坝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影响下游。从长期效果看,埃塞俄比亚人口1.1亿,每年还要再增加300万。现在埃塞俄比亚只有5%的农田是水浇地,等到大坝修好了,埃塞俄比亚有了人工湖,又有电力可以抽水,必然会优先给自己的农业区供水,埃及农业部长想到这一点,晚上睡觉都闭不上眼。
从短期效果看,埃塞俄比亚建大坝是为了发电,发电就需要把水库装满,提高水位。现在埃塞掏空国库建大坝,希望尽快看到回报,计划三年内把大坝灌满。这三年就算不抽水灌溉,下游的水量也会暴跌,所以埃及提出了一个底限要求,7年灌满水库。
从这两方面看,双方的需求完全是零和博弈,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没有任何妥协余地。所以谈判破裂是必然的,埃及前几年就威胁过要发动战争摧毁大坝,现在肯定也没有放弃这个想法。埃塞俄比亚的那个苏27中队估计已经在大坝附近值班了。
从地理空间来看,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长6670公里,流域面积是长江的1.8倍,黄河的4.3倍,为什么水量这么不够用?
尼罗河流域面积大,但基本都是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下雨少,蒸发多,所以埃塞俄比亚那一小片山地气候带提供了70%的水量。虽然尼罗河的流域面积是黄河4倍多,但是总水量是72立方公里,黄河是58立方公里,只多了1/4。对比一下,长江的水量是每年950立方公里,珠江350立方公里,差了一个数量级。
但是,尼罗河流域的人口并不少,埃塞俄比亚1.1亿人,埃及去年0.99亿,每年还要增加200万,今年肯定也要超过一亿。扣除白尼罗河上游大湖区那些不缺水的国家,下游还有苏丹3000万人,南苏丹1000万,厄立特里亚600万,一共2.56亿。
我们国家也是是黄河两岸人口最密集,但是要注意,黄河两岸不等于黄河流域,从流域图上看,山东、河南、河北主体部分都在黄河流域之外,这些人口大省的主要用水并不全靠黄河。
国家法律规定,每年山东可以抽7立方公里的黄河水,河南可以抽5.5立方公里立方公里,天津河北加起来只能用2立方公里。
http://www.gov.cn/jrzg/2006-10/26/content_424418.htm
除了这些流域外用水之外,中国黄河流域只有1.1亿人,每年还要从长江流域调水才够用。尼罗河流域有2.56亿人,一个埃塞就等于整个黄河流域人口,而且根本不可能从其他流域调水,所以尼罗河水的争夺非常激烈。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每年增加2.5%,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接近战争。
尼罗河自古以来就只有这么一点水,埃及之前就没有担心过水资源问题吗?
过去非洲没有这么多人。现在埃塞和埃及都是人口过亿的国家,30年前,埃及埃塞人口加起来也不到一亿,所以不那么缺水。而且过去埃塞也没能力修水坝,80年代旱灾饿死过上百万人。现在埃塞通过接受中国工业转移,有能力截断青尼罗河,所以埃及才担心。
从历史来看,埃及虽然是大国的附庸,但对非洲其他地区也搞霸权主义。1929年,埃及和当时的英国东非殖民地签订了《尼罗河水协议》,每年可以拿到48立方公里尼罗河水,而且有权否决所有上游水利工程。
1959年,埃及又和苏丹达成了一份新的尼罗河水分配协议,其中埃及55.5立方公里,苏丹18.5立方公里,一点都没给其他国家留。
埃塞没参加这两份协议的讨论,没有义务遵守。但之所以埃塞过去不建大坝,除了工业能力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埃及太强。二战后,埃及先是投靠苏联,然后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现在还拥有250架左右三代战斗机,现役的M1坦克比美国还多,所以复兴大坝一直是个计划。2008年,埃塞想搞一个1/3规模的缩小版,埃及一句话就能否决。
但是,没等尼罗河水出问题,埃及的人口和腐败已经把国家压垮了。2011年穆巴拉克83岁,统治能力下降,埃及内乱。埃塞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1月25日埃及出现全面抗议,2月份埃塞确定工程方案,4月举行了开工仪式。等到塞西初步稳定了埃及局势,复兴大坝已经完成了一半土方,埃及靠F16可能炸不倒主体工程了。
同时,埃塞俄比亚在外交上也很聪明,承诺给苏丹留一部分水,还可以廉价供电。苏丹毕竟在埃及上游,知道埃塞的大坝是要发电的,只要发电必然要放一部分水下来,埃及能不能用上不管,苏丹肯定有水。而且青尼罗河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修一个大坝,稳定一下流量,苏丹也雨季的洪水也能少一点。所以苏丹的态度已经从反对转为中立,埃及不太可能派小规模陆军穿过苏丹摧毁大坝,只能谈判。
现在谈判谈不下来,埃及也很绝望。逼急了,就是一场全面战争
从历史来看,几千年来大多数时间,埃及只有几百万人,可以给整个地中海供应粮食。现在埃及一亿人,50%的粮食靠进口,人口本来就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就算埃塞不修大坝,埃及社会秩序也只能靠军政府强行维持。
等到大坝修好以后,如果尼罗河流域遇到一次旱灾,非洲可能会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人口迁徙,几千万人上演出埃及记。这次肯定没有人给他们分开红海。
上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APP在多个平台上架,免费版每天可以查两个词,要想多查,就要花钱,督工你觉得这个软件应该收费吗?
新华字典app几年前就开始收费了,40块钱,比实体版新华字典25块钱还贵,当时就引发了争议。
和新华字典相比,《现代汉语词典》收费的依据要强一点。新华字典主要由社科院语言所修订,商务印书馆只负责出版。《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第一版以来,基本是商务印书馆自己组织编辑,不断修订发行,这回的app,也是商务印书馆负责,找第三方软件公司制作,的确有成本。
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的字典,比如百度,大多数内容靠网民编写,不但错误多,还涉及版权问题,而且有很多软广告。从规范语言文字的角度说,一个标准版的APP的确有用。
既然APP有用,而且有成本,商务印书馆还是个企业,我觉得收费有合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APP现在售价98,督工你觉得这个价格合理吗?
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世界上其他词典的电子版价格。
先看看英语的,美国新牛津英语辞典第三版,2012年出版,全书2000页,和《现代汉语词典》差不多,标价60美元,在亚马逊上40美元一本。但是对应这本辞典的app
很便宜,全功能内购价19.9美元。
再看俄语,2015年出版的俄语标准语词典,1920页,标价1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11,对应的APP
300卢布,相当于33元。
美俄两国的同类词典,网络版价格基本上是实体版的三分之一,网购实体版的一半。中国互联网产业更发达,App价格应该更低才对。但是,实体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网购70多块,98块的app,明显是贵了。
如果定价20块,督工你觉得是不是就合理了?
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汉语词典》是企业行为,但也是国家授权的垄断经营,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定价应该受到一定限制。
另外,《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4条规定,"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这个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视为推广标准语言文字的一个基础条件。在现在的环境下,我觉得可以由国家把版权和APP的发行权包下来,向全民免费提供。然后根据每天的查询次数,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给商务印书馆发奖金。网民查的多,说明语言文字推广快,应该多发奖金,反正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可以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总体来算,这肯定是省钱,还能节约印刷实体版词典的纸。
下面是一个好消息。
9月11日,全球最权威的临床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发布文章,介绍了三位中国医生用基因编辑技术,同时对付白血病和艾滋病。现在病人的白血病完全缓解,艾滋病病毒控制在检测下限。这两种病几乎都是致命的绝症,为什么可以同时治好?
在这个案例之前,2007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柏林病人"案例。这个人这在1995年查出来艾滋病,2006年白血病发作,一度死定了。
2007年,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后,病人身体明显好转,不仅白血病没了,艾滋病病毒也不见了,轰动世界。他能同时治好两种病,是因为医生选了最合适的移植骨髓样本。
所谓白血病,就是病人丧失了骨髓造血功能,所以白血病的重要治疗方式,就是移植骨髓。
所谓艾滋病,就是艾滋病毒伪装成人体组成部分,骗过了淋巴细胞,进去破坏。但是某些人淋巴系统的识别密码和别人不一样,少了32个碱基,艾滋病毒混不进去。这样的人先天对1型艾滋病免疫。如果病人和这样的人骨髓配型合适,移植他的骨髓,就能同时治好白血病和艾滋病。
不过,骨髓配型本来就很困难,配到先天免疫艾滋病的志愿者几乎不可能,所以"柏林病人"的案例虽然很惊人,但没有推广价值。
这次中国科学家之所以做了大事,是因为他们对配型成功的骨髓样本进行基因编辑,专门敲掉了32个碱基,不用找先天免疫者,也达到了"柏林病人"的效果。精确基因编辑的难度很大,很容易脱靶或者扩大范围,这次中国科学家不仅成功治疗了艾滋病,还没有明显副作用,所以上了国际权威期刊。
如果这个方案能够推广,以后艾滋病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骨髓取出来,基因编辑以后移植回去,既没有排异反应,也治好了艾滋病。艾滋病就不算绝症了。
这么说,无论移植别人的骨髓,还是自己的骨髓,病人的一部分组织都已经是转基因产品了,去年的贺建奎教授也用转基因治疗艾滋病,结果被全行业围攻,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这次接受转基因骨髓的患者,如果不治疗就活不了几天,在他身上做实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只要病人本人同意,试验新方案的伦理问题不大。但贺建奎是对胎儿下手,没法征求本人同意。
其次,上次的人体转基因,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两个婴儿全身的细胞都换过了,包括生殖细胞。他们身体上的变异,将来会进入人类基因库,这个后果是不可控。这次治疗艾滋病人,转基因只涉及骨髓,不影响生育,问题再大也只限于一个人,所以科学界能接受。
还有,虽然上次两个婴儿的父亲有艾滋病,但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办法阻断病毒,制造没有问题的试管婴儿,从医疗角度说,贺建奎是为了炫耀技术而转基因,医学道德上有问题。
当然,从概率上说,贺建奎制造的风险并不大,但性质比较严重,潜在威胁不可控,所以要被批判。
总的来看,人体转基因技术已经快要成熟了,如果我们想活得更长,更健康,就必然要应用这种医学进步。但另一方面说,人最本质的生物特性就是基因,对基因的任何处理都必须谨慎,否则一旦制造了畸形人类,必然会引发全社会的反感,导致整个技术体系被封锁。对于医学转基因技术,我们慢一点求稳妥,是必要的,只是不能停下来。
最后一个问题。9月19日,《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广东珠江三角洲的青少年体质不如省内落后地区,督工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这个报导有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就是标题说的,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珠三角地区,这里的青少年身高比周边地区多一点,但是力量、耐力、肺活量、柔韧性全方位落后,被粤西,粤北,粤东全面压倒。
其次,这个趋势不是最近出现的,广东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已经连续30年下降,最高点出现在1990年前后。
发达地区不如落后地区,原因是什么?
青少年发育出强壮的体质,首先需要营养充足,其次需要在成长期间需要合适的外界刺激,或者简单点说,需要消耗体力的锻炼。过去全国的基础设施都差,青少年需要帮家里干活,上学要自己走路,出门要自己上下楼,自然就有一定水平的锻炼。
现在一部分儿童生在发达地区,家务劳动基本不消耗体力,出门有公交电梯,基础锻炼水平不足,必须到运动或游戏中额外锻炼身体。如果体育运动时间不够,在锻炼水平上就会比落后地区差。发达地区的儿童虽然营养方面领先,但落后地区也能吃饱,这个优势抵消不了锻炼上的弱点,所以反而是落后地区体质更强。
而且不仅仅是广东有类似的问题,全国都一样。
,
我们看全国平均身高地图,颜色越冷,居民越高;暖色代表个子矮。可以看到,京津、上海、珠三角相对周围地区都是冷色,居民营养水平高,身高有优势,体重和胸围也大于落后地区的同龄人
但是,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立定跳远,农村男生比城市男生远1.79厘米,农村女生比城市女生远0.89厘米。握力测试,农村男生比城市男生多0.55公斤,农村女生比城市女生多0.36公斤。
而且,全国青少年体质也是普遍恶化,1985年以后,耐力和柔韧性全面下滑,速度和力量方面,1995年达到最高点,之后一年不如一年。东北有一个省会城市,中学生运动会女子800米纪录是1977年创造的、女子100米纪录是1979年、男子110米栏纪录是1981年。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全国青少年都缺乏锻炼,影响了下一代的体质;二是青少年的锻炼基本靠日常生活,普遍不上体育课,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差,反而迫使青少年多消耗一点体力,成长方面有优势。
而且,更可怕的是,农村这点因为生活习惯而产生的优势也在消失。8月6日第八期,我们提到高中生近视率达到81%,8月30日第15期也有一个数据,农村儿童每天使用108分钟电子产品,明显高于城市儿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儿童的体质也在下跌,向城市人口靠拢。
https://wenku.baidu.com/view/13826aa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31.html
现在,中日儿童的营养水平差异已经不明显了,但是体能指标全面落后,我每次看到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中学生团体,都能在远处一眼看出和中国学生的差别。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才好呢?
短期内,靠国家号召是没用的,因为眼下教育资源稀缺,我们不太可能取消高考制度。只要高考制度在,学校和家长就会不断压缩体育锻炼时间,用来读书做题。100个文件也比不上调整一次考试大纲。中国就算靠归化球员拿了世界杯,对儿童的体质也不会有一毛钱的帮助。
但提高体育分数占高考的比例也不合适,因为儿童先天的体格差异很大,地区差异也很大,如果让体育分占150分,等于明显歧视那些先天体弱的孩子。
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国家成立一个垂直管理的机构,把体育老师从现行的教育体系独立出来,像每年新生军训那样,强行保证每个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校长管不着体育老师,体育设施的拨款也不走学校的预算,每天或者至少每周保证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如果某个学校证明自己学生的体质普遍达标,可以把体育课的管理权收回去,但如果不达标,就要重新交出来。
这个垂直管理的机构,可以是体委,也可以是当地驻军,总之不能给教育局,不能接受当地家长的直接评价。至于预算,直接从医保基金里面拨款就行,保证30年后能把钱省回来。从数据的发展趋势看,这可能是现在中国最急迫的问题,甚至比产业升级还重要。
今天的新闻到此结束。22期的新闻评论区开的太晚,所以左手王同学不能给各位配图。但是,上一期字幕有一句中苏700周年。很多观众留言,指出错误。在此,我强调一下,700周年没有错!只是配图不及时,这里请看马前卒施工队更新的配图。
( ̄_, ̄ )
最后提醒各位,下周是小长假,马前卒施工队国庆期间照常更新,只是形式可能有一点微小的调整。欢迎到时收看。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