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动物迁徙活动。和其他迁徙动物不同,人类是被观察的迁徙者,也是观察别人的记录者。当代青壮年平时在都市工作,和陌生人合作;春节期间回乡过年,与熟人交谈。无论有意无意,我们都用自己的行程穿刺了中国社会,给自己提供了一份平时看不到的调查报告。
今年春节,是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之后的第一个“无疫春节”,很多家族已经连续四年不能完整聚会。所以今年过年,年轻人的回乡比例格外高,提供了更多彼此观察的机会,增强了“身边统计学”的说服力。
2024年的各种“身边统计”信息,人口变动让我印象最深刻。四五年时间过去,几十人的亲戚网络,加上上百人的同学朋友群体,覆盖了100多个核心家庭,新增婴儿数量为1,去世老人两三个,基本验证了“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全国数据。
另外,朋友闲谈,说2023年全县出生人口不到2000,已不到5年前的一半。就算100%读高中,也填不满县一中每届2/3的班级。很多村子全年没有新生婴儿。而全县常住人口40万,户籍人口47万。如果当前的新生儿数量能保持稳定(不太可能),每个新生儿都长命百岁(可以期待),等到当前人口完全更替之后,未来的人口肯定不到当前的一半。所以虽然短期内人口总量还能保持稳定,中长期来看,人口断崖和劳动力断崖必然会来,避无可避。每个人的退休金和医保待遇,都必须用更少的劳动时间来兑现——如果你相信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这就意味着贬值和衰退。
当然,中长期的问题可以期待科技革命来解决,也许几十年后社会可以用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百倍的财富,提供比今天更好的服务。但至少在2023年,这还是“也许”。整个国家不能把生存机会寄托给乐观的预测,还是要给自己准备一点底限的安全感。最起码,我们要正视一代人之内的劳动力断崖,不能假装危机不存在。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自古以来有三种理由:
1穷困、2发展、3哲学。
所谓穷困,就是经济绝对水平太低,养不起孩子,生了也要丢到野地里,免得拖累全家饿死。
——这是底层贫民的选择。
所谓发展,就是期待自己和后代阶级上升,担心多生会降低全家的平均社会地位,所以要少生。
——这是受过教育,有上升空间的中下层职员的选择
所谓哲学,就是在生活规划里完全放弃生育和家族传承要素,同时在其他地方得到了足够的社交和精神快乐,并不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是和尚和修女的选择。
未来的人口断崖和社保危机,显然不是因为死得太多,而是生的太少。我们可以接受中国人口平缓地下降到10亿或者8亿,也可以接受劳动力在几代人的时间内减少到现在的一半。但如果我们必须在某个15年或者10年内接受类似的经济冲击,恐怕最乐观的人也不会说“明天会更好“。
要解决明天的问题,我们要先理解当前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
1穷困、2发展、3哲学。
到底现在是哪个理由起主导作用?
如果泛泛而谈,80%的人会说是1号问题——穷所以养不起。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所以你还得和他仔细探讨“穷”的定义。然后你会发现他其实说的是2号问题——影响我和后代攀爬更高的阶级地位。如果用坐标轴来形容,当前大多数人认为人口危机的原因在1和2之间,大约是1.3-1.4的位置。
但最近几周和年轻人的直接交流之后,我发现核心矛盾已经很接近3号哲学问题了——现代精神生活太丰富,社保和充分就业带来的安全该太强,年轻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有抚育下一代的必要性。自古以来僧侣独享的精神绝育待遇,已经逐渐向全社会扩散。根据身边统计学粗略估算,育龄人口少生不生的理由,至少六成是没必要,四成才是影响发展,用坐标轴来形容,人口危机的实际原因,大概在2.6。
2.6-1.4=1.2,社会共识和社会现实已经错过了一个完整的层次,所以上到高官,下到社区工作人员,99%的促生育努力完全不得要领,越是催生,婴儿越少,能得到完整精神物质照顾的孩子更少。
以后无论是谁谈人口问题,只要他承认人口断崖就在前面不远,下一个问题就是把三个理由列到一张坐标轴上,然后请他说一个数字:你认为危机在哪个层次?
在平均数字达到2.5之前,危机不会被解决,甚至不会被开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