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黛。欢迎来到第183期参考信息。
今天的第一条作为我们2023年终盘点的补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既有全国人大法工委叫停地方“连坐”式惩戒这种彰显法治进步的举措,也有湖南一位成年人因文身被取消入学资格引发争议,这类行政违法行为。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引发舆论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2006年以来,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每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既要参考事例的学术价值,也同时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典型意义,去年的候选事例有20个。
最终入选的事例有的将两条候选合并为一个,还增加了个别没在候选中的案例,推荐到微信公号“明德公法”看一看。法治水平是生产关系的反应,每一点点的进步也来之不易。
1月10日,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结果——考试合格证明可以查询了。正好近期“2035年全国或有近200万教师过剩”的话题成为热点。北师大乔锦中副教授团队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义务教育在校生今年达到高峰,之后会加速下降,到2035年左右将比2020年减少3000万。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的毕业生数量近5年扩大了30%,预计到2035年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但这个模型是建立在生育率1.5的基础上,实际情况可能超过这个预测。
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除了教育部连续三年强调从严控制部分专业设置,报告还注意到,四川、山东等地去年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控制新增布点。
随着教师过剩,教师退出机制的讨论再起。1月7日,北京丰台区教育发展理事会2024年工作会提出,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考核不合格的教师期满后要么不再续聘,要么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对于不服从安排或在新岗位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早在2011年,宁夏就针对历史遗留的民办转公办教师数量多、年龄偏大、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等问题,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这几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等地也有探索和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部分教师产生职业懈怠,进而有“躺平”的心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目前退出机制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评价,因为缺少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而且多地想就此减少教师编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门槛。
1月8日,有网民发短视频,河南商丘睢县高中高一某班班主任带着学生发毒誓:
在教室里面只有学习,若违此誓,死全家,先死爹,再死妈。
(下为商丘市睢县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声音)
我给他们(学校)打电话了,问过他们。
第二天学校责成涉事教师向学生及家长真诚道歉,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停止班主任的职务。
让马儿跑也得让马儿吃草。
1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财务处通知称,称因自治区财政厅系统暂未开放,国库指标均未下达,暂不发放1月份的工资。不过随后该通知被删除。10日,校方财务处回应称,9日工资已经发放到位,该通知也因为表述不当被撤下。一般学校会在每月的前三个工作日内发工资,因系统年结,每年1月的工资会延迟发放,部分教职工不理解,因此发通知想要缓解他们的情绪。
在工资上搞错程序不是好事。巴布亚新几内亚年初因为“行政失误”,公职人员的工资普遍缩水,催生了“政府加税”的谣言,叠加青年失业率高,引发骚乱,11日起不得已进入14天的国家紧急状态。广西师大幸好是弄巧成拙,虚惊一场。
但在陕西咸阳,一所中学因为欠电费而被迫停课。1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的学生家长反映,学校因为欠费被停电,通知家长接学生回家。当地供电部门回应,该校确实欠费,催交协商无果后,便采取了停电措施。但接到家长反应后已恢复供电,学校也称当日中午前电力已恢复,教育教学正常。杨凌实验是一所公立学校,办学金费来源主要还是地方财政。学校一名工作人员回应,老师已经3个多月没有发工资了,这些情况老师可以克服,但学校被拉了电闸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继续。去年3月,河南信阳一所小学也因欠费停电,导致学校的教学活动受限,课后延时服务等都无法进行,引发广泛争议。
电力水务部门与别的公家单位“怄气”断水断电的事,现在或许不多见了。供电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与学校协商无果”,用临时断电的做法“惩罚孩子”不大合适。在财政部部署的做好2024年八方面工作中,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在第三,具体包括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争议了几个月后,裁判文书上网的走向有点儿清楚了。
昨天最高法再次回应了相关话题,明确提出将加大裁判文书上网的力度。1月14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法提出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深化司法公开工作。
最高法提出,具有法治引领、教育、警示作用的文书都应当上网;最高法、高级法院的文书要更多的上网,上网文书数量应当保持相当规模,并应当覆盖各审判领域、多种案件类型。针对裁判文书网使用效果不佳、权力保护不利、安全风险暴露等问题,最高法提出,要平衡好文书公开与当事人合法权利、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上网公布文书要隐去相关的识别信息,确保当事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工作,各类企业单位的经营发展不受影响。同时加大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力度,更优更实为司法审判优质高效服务,为社会公众学法、学者专家科研、律师办案服务。
过去一年裁判文书网何去何从的讨论一直游荡在舆论场中,直到一个月前升温。当时最高法发通知建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只支持“全国法院干警在四级法院专网查询检索裁判文书”,以及另建一个面向公众的“人民法院案例库”。加上当时裁判文书网事实上陷入了停滞,担忧声音四起。
另一方面,12月初中央政法委书记专题研究公正司法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权力制约,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制约监督。要坚持公开公正,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12月22日,最高法回应称从未“叫停”裁判文书上网,同时将另建案例库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两库一网”的格局。
财新引述的观察人士表示,最高法此次表态或许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至于实践中会不会加强“还需要观望,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岁末年初,全国地铁运行版图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排名再次刷新了。
去年的最后几天,南昌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重庆轨交18号线、南京地铁7号线南段、广州五号线东延段、七号线二期、武汉轨交19号线和5号线二期、北京地铁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11号线西段剩余段相继开通。
交通部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底,3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交线路306条,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车站5897座。去年全国新增线路16条,新增运营里程581.7公里。云南红河和陝西咸阳两个城市首次开通城市轨交。
城市轨交不仅仅指地铁和轻轨,还有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单轨、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APM)、磁浮系统等。和2022年相比,去年各城市的运营里程排名变化明显。北京反超上海重返全国第一,成都反超深圳再次回归轨交“第四城”。武汉、重庆、西安、郑州、沈阳、合肥的排名也较2022年上升,运营里程前八名都超过了500公里。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的轨道运营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未来几年还将有更多的城市突破500公里,其中一部分将超过1000公里大关。
不过与前些年相比,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已经放缓。2020年底,成都一天新开通五条线路,年新增运营里程160公里。而2023年新增运营里程最多的重庆是60公里。除了建设周期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审批门槛大幅提高。2018年,国家发改委要求申报地铁的城市须同时符合“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亿以上、GDP3000亿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硬性指标,打破了一批三四线城市的“地铁梦”。此后进一步明确,不再受理新的城市轨道规划申请,也就是说,过去没有开通地铁的城市将被排除在新建资格之外。
其次,房地产行业、地方财政的变化也是地铁放缓的原因。去年披露地铁财报数据的32个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只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等少数几个城市的地铁利润为正。以往“地铁修到哪里,城市的开发就会延伸到哪里”的模式恐怕不能继续,得量力而行。
好的,本期参考信息就是这些,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