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19年11月15日,睡前消息42期,静静介绍新闻。
最近,好几个省份的教育部门都公布了自己的"减负"方案,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尤其是江苏、浙江这两个高考大省,许多家长和学者公开抗议减负方案,从个人层面认为影响子女发展,从社会层面认为影响社会进步。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23677.html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T3KPA2H0526F7AE.html
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督工你怎么看?
这件事,我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人。我是一个江苏小学生的父亲,我的儿子也经历了这次减负,最近作业明显少了,学校考试频率也明显下降,而且不公布分数。在这次减负之前,我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对于这次减负浪潮,我的观点非常明确。
首先,旗帜鲜明的支持国家减负,大的政策是好的。其次,坚决反对眼下这种官僚主义的减负,细节操作完全是是自欺欺人,折腾社会。
督工你支持减负的理由是什么?
在这一轮减负新闻出现之前,8月6日第八期睡前消息,我提到了一个数据,2018年,全国小学生的近视率是36%,初中生是71.6%,高中生为81%,五个人里面有四个近视。整个马前卒施工队,只有我一个人不戴眼镜。这么严重的普遍近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户外活动时间,缺乏在自然光照环境下的活动。眼下我的儿子还没戴眼镜,我希望他长大以后和我一样。
9月27日23期睡前消息,我转载了另一个新闻,广东珠江三角洲的青少年体质不如省内落后地区,全国越发达的地方,学生体质越差,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落后于日本。主要原因就是体育锻炼太少。仅仅只考虑学生的健康因素,也必须收掉他们的书本,给他们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否则以后就算学习好能多创造一点价值,不一定20年后给这一代人交医保的。
另外,我比较我儿子这一代人和我的生活,我认为他们的社交生活只有我的三分之一,读课外书的时间也不够,这对个人发展很不利。所以,现在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给下一代更多的活动时间。减负的手段可以讨论,减负本身绝对有必要。
但是,就目前的网络舆论看,大多数家长和你的观点并不一致,还有人把自己的观点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说减负不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会破坏中国的未来发展,督工你怎么看?
既然说到整个社会,我就先说一下我对教育问题的整体观感 。
人到中年,我才知道人生是长跑,不是学生时代的短暂冲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很多因素,除了运气和考分之外,体力、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差不多的重要性。现在数据证明,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已经是短板了,学生时代的社交圈也在收缩,我当然要支持教育改革,扭转这个局面。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应该可以给教育改革做一点参考。
我自己不是教育专家,但我算是应试教育和各种学科竞赛的受益者。从小学开始,我就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初中数理化三科都有奖,具体奖项忘了,反正我把初三拿到的第一个化学奖状用上,就直接跳过了中考。
1995年我读高中,1997年高三上学期,我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河北省第六名。从报名开始,我就没有辅导老师,没有参加任何训练班,就是自己翻翻书去参加考试。虽然我没有调查过学弟学妹的生活,但就我当年考试的见闻,以及后来听说过的一些事,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完全靠自己翻物理教材,不接受任何集训拿到这个名次的人。
对我来说,最好的一本辅导书就是中学物理课本,从最本质的规律和数学原理出发,理解整个知识体系,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从这个经历看,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现在,我给儿子报补习班,也偶尔和他一起去参加一些晋级培训,旁听一下课程。我承认这里的老师水平不错,讲课也明显超过现在公立学校的教师。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是太关注眼前的考试,为了应付固定题型,灌输了很多超前知识,并不能把这些超前知识相互贯通,甚至不教具体的推导方式。
随便举一个例子,五年级数学班给他们讲教"蝴蝶模型"、"鸟头定理",我儿子也学的很快,但回家以后,我和他交流,发现老师并没有从比例或者几何出发,教他们如何推导这些定理,没有详细解释定理的本质,只是传授解题的固定套路。这种教学,在我看来,就算不是弊大于利,长期效果也并不好。
我也跟着朋友的孩子,去听过学而思的中学物理课,老师会教很多非常实用的应试口诀。但是,作为一个物理成绩还不错的工程师,我认为,如果所有学生都学这些应试套路,对于物理学习,对于下一代工程师的水平有害无益。
所以,我认为,从具体学生的视角看,上这些培训班,可以帮助自己进入更好的公立学校,在下一个层次的教育中,拿到更多的国家补贴。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些额外的应试教育很多是浪费,除了增加竞争烈度之外没什么好处,甚至从长期看都不增加学生的分数,只是给家长的焦虑感一点安慰。很多校内校外的应试培训,实际上已经类似于科举末期的八股文风、馆阁体书法。所以,尽管现在国家管不到家庭教育,但我还是支持降低一点竞争烈度。大多数拿下一代教育水平说事儿的人,其实都是以国家的名义来表达自己的焦虑感而已。
我现在工作比较忙,对孩子教育管得少,但只要和他单独相处,我最主要的安排是和他聊聊天,一起运动一下,而不是补课。我至今还没有给他讲当年参加学科竞赛的知识,因为我认为他最需要的事情还是运动、读课外书,和同龄人交往,我希望把他的时间留给这些事情。
当然,我也理解大多数家长的焦虑。我大学同学群里面,隔几天就会有人聊子女的成绩,担心下一代将来考不到自己这个层次的大学。我当然也希望子女受更好的教育,但并不纠结他是否一定要读同济,或者更好的大学。如果我们同学群里大多数类似的愿望都落实,我们这个社会肯定是出大问题了。国家的政策不能被少数中产阶级的焦虑绑架。
但是,从网络舆论来看,反对减负的声音是大多数,这是为什么呢?
中产阶层的舆论能力比较强,他们从个人视角出发,夸大了拼考试的成果。但这不是主要因素。核心问题是,最近的减负政策在操作层面是胡来。反对这种官僚主义操作,人人有责。
我们必须明白,给学生减少应试教育负担,是一个目标,而不是过程。在工程上搞错了目标和过程,是会死人的。比如说,绝大多数建筑,减轻荷载,用更轻的结构部件,对整体受力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说,很多荷载还承担着整体的平衡作用,比如说最近无锡出事的单支座高架桥就最需要平衡。如果把减负当作手段,在局部拆掉一部分负重,结果可能是整个建筑直接翻倒,和超载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追求减负,绝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做减法。
但是,现在的官僚机构做出了最符合自己本性的选择,把减负理解成给政府,给体制内的人减负,最起码也要甩掉责任。所以他们强行减少课程,缩短教学时间,不许考试,不公布排名。这种减负,首先没有削减应试教育压力,其次给课外教育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所以家长的焦虑反而上升了,用来消费焦虑的时间也增加了。课外培训时间越来越长。
结果。整个学生群体的负担没有减少,效率反而明显降低。因为这意味着闲置了学校的空间,放弃了大集体教育,改成到其他地方租房子,搞小集体教育,家长还要支付付交通成本。这是一个愚蠢的方案,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方案。如果我们保持现在的教育风格,下一代官僚还会推出类似的愚蠢政策。
到底怎么减负,才算合理的减负?
体制内也有聪明人,
11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对此有专门讲话,我给大家读一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652200.html
减负不是降低课程标准,也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要避免出现无差别的全体减负、无目的的盲目减负、不顾实际的强制减负。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有些欠缺的,像劳动教育、美育、体育锻炼,达不到标准还要增加上去。
俞司长说到了问题的核心,所谓减负,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合理增负,把那些被培训班和应试教育占用的时间利用起来。比如说,我之前提过一个方案,搞一个独立部门负责各地的体育教育,不参与教育局考核,每天都安排固定锻炼时间。现在,既然教育部领导指出了正确方向,要局部增负,我建议,把公立学校的放学时间拖后到晚上六七点,晚饭也在学校吃。多出来的三个小时拿来增负。
首先,拿出一个小时,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其次,增加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尤其重视对抗性运动和组队运动,锻炼体能,也建立团队精神。第三个小时,可以增加一些选修课,比如地理和历史,或者音乐美术等课程。过去我小学时有历史课,现在没有了,都让游戏和网络文学做第一波历史科普,不如重新开起来。过去我小学时,还会和老师一起种块试验田,现在似乎只有少数小学保留了类似习惯,搞一下也不错。
在日常的三个小时之外,周末也可以拿出学校的场地,搞一些讲座和集体活动,让住在附近的学生有个集体活动的选择,而不是上培训班或者玩电子产品。这样才能一方面控制竞争烈度,另一方面提高整体素质。
当然,这意味着老师的工作量起码增加了一倍,不能指望老师的良心和义务劳动,所以教师要增加,素质也要提高。从以往的经验看,教师一旦有了编制,积极性就差一些,第17期我就谈过类似问题。所以,有编制的教师不增加也好,政府拿出经费,向社会购买服务,聘用一些经过审核的专业人员,丰富公立教育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合理增负,实际减负。
这么大的改变,政府一定要投入很多钱,要多收很多税,怎么说服人民批准政府花这笔钱呢?
在现在的过度竞争之下,本来家长也没少出钱,这笔钱拿到公立学校去花,效率会高一些。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全社会解释清楚,教育的条件和过去不一样了,教育模式必须改变。
过去,之所以我这一代人的社交活动比现在的孩子丰富,是因为那时候没人管我们,自己就能组织课外活动,满足基本的社交,娱乐和锻炼需求。但是,虽然有熟人社会提供支持,但是孩子自己活动的副作用也很大,比如说风险大,每年暑假农村学校都会淹死一两个同学,隔几年就有同学引发小型火灾;比如说孩子之间的暴力水平高,可能是现在的十倍,很容易形成小型帮派。
当时的家长能接受这些风险,所以把我们撒到外面也无所谓。现在家长承受风险的能力弱了,如果还希望孩子有锻炼,有社交,就肯定要比过去多付一些代价。
不过,其实,如果只是增加合理负担,也多花不了什么钱,因为现代城市最贵的就是土地,最麻烦的就是停车。在学校组织活动,场地和交通都不是问题。每次我接孩子放学,看着空荡荡的操场,感觉都是国家财政在用锅炉烧钱,烧我们的教育经费。如果你真心疼教育经费,就应该把这些闲置资产用起来。
总而言之,我理解现在家长的焦虑,但全面减负的确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所以希望国家把减负这件事做好,给公立学校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员,足够的法律保障,合理增负,提升下一代的健康和学习能力。如果改得好,我不想再给儿子报培训班了。
刚才你提到,你的儿子在学而思读书,家长普遍愿意给自己的子女花钱。但是,看最近的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排行榜,教育行业首富是中公教育的李永新,他的业务并不是教中小学生做题,而是面向成年人的考试培训。李永新为什么能超过同行,超过李彦宏,超过俞敏洪,攒下这么多资产?
http://www.forbeschina.com/lists/1728
中公教育,听名字就知道,他主要的收入是公务员考试培训,以及事业单位和教师考试培训,总之是帮助成年人考编制,划定一条阶级的下限。在私有制阶级社会里,成年人最大的焦虑是阶级下降,所以要送孩子去培训班。但是毕竟焦虑输出到孩子上还要隔一层,在自己身上是立竿见影,所以李永新的中公教育非常赚钱。
经济减速的年代,考公务员的人很多。中公教育的培训班真的能提高公务员考试的成绩吗?
2018年,公务员考试培训的市场大概114亿。其中中公教育占30%,华图国考占20%,其他是线上培训和小公司。去年全国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率是8.6%,面试通过率33%。中公教育的老对手华图在招股书里披露过数据,培训以后,协议班的笔试通过率为14.4%,面试通过率为40%。看起来是有效果的。
但要考虑到,公务员考试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去碰运气的,还有一部分人在上考场之前就事实弃考了。愿意掏钱提高自己成绩的人,本来就已经是最有希望考中的一批人。最后,还要考虑这是企业自己拿出来的数据,所以,我觉得培训班的效果并不显著。掏钱报培训班,最大的效果或许是一群人一起复习,花钱买了一个回到学校复习冲刺的气氛。
当然,这不算非常可靠的证据,所以我搜集了一些资料,介绍一下中公教育这种公司的运行模式。
公务员考生报的班大致分两种,一种时间较长,两个月左右,课程除了知识点讲解,也会组织学员进行模拟训练,费用很高,几万甚至十几万;另一种是短程班,十天左右,主要就是梳理知识点,提示考试技巧,需要考生结课后自己消化。也就是说,中公教育虽然名字里面带着"教育"两个字,实际上给考生提供的主要是应试套路。
至于说内容深度,从中公教育的员工年龄和职务来看,大多数培训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入职后接受了半个月到两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工作一两年的员工比例非常高。面对公务员考试,他们自己也是新手,比自己的学生也就多了几个月经验。如果说考试培训的深度很大,我是不信的。至于说培训能不能提高新入职公务员的工作能力,我相信各位可以很容易判断。我个人觉得,公立学校"减负"的政策细节,很可能就是这种公务员制订的。
包括中公教育在内,很多培训班都承诺不过退款,这是不是能促进他们提高培训质量呢?
首先,退费没有交钱时那么痛快,今年很多新闻都报道过退钱难的新闻。
https://www.66law.cn/question/17438299.aspx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tousu/2019-05-22/doc-ihvhiews3802653.shtml
另外,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吃药决定生男生女,不准退款的笑话。中公教育赚的就是这份钱。它用来宣传自己,推销"不过退款"班的人,和培训师是一样多的。看这张表,教师加上所谓的研发人员,在它整个公司里面占比都不到40%,市场和客服人员加起来有47%。就算所有的培训费都拿来发工资,大多数钱也不是花在培训老师身上,而是用来说服其他人买课程。
所以,中公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咨询公司,用大量的销售和客服去说服成年人,给他们制造一种不进体制就要沦落到底层的焦虑,然后把培训班当作幸运符卖给他们。自古以来,卖符还愿就是最赚钱的生意,当然会制造教育体系的首富。
最有趣的是,中公教育和其他公务员培训机构贩卖的焦虑并不适合自己。中公教育90%的员工都是20出头,84%的员工是本专科毕业,和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是重合的。
这些企业一方面说服年轻人去报考体制内工作,享受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实行最直接的资本主义制度,搞计件工资,用强大的市场压力来提高效率。一般来说,培训师月薪一万左右,高于新入职的公务员;但他们的底薪只有2000出头,完全是靠增加工作量换收入。如果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真有他们说的那么重要,这些公司应该招不到员工才对,因为员工都去考公务员了。我猜大多数中公教育的客户没有考虑过这个悖论。
今天的节目快结束了,回头看一下前面的十几分钟,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焦虑",扩展一下就是"中产阶级的焦虑"。中等阶层不像大资产阶级那样,靠遗产就能保证家族阶级;也不像大多数劳动者那样已经落到了最底层,跌不下去。所以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是落入下层。谁能缓解他们这份焦虑,谁就能赚到钱。
中间阶层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这未必是坏事。我之前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中产阶级轻松
社会没有未来》,说中产阶级忙起来,技术才能升级。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1211&s=zwyess
但是,如果焦虑不能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是变成对社会无用的考试技巧,变成互相伤害的培训班,变成培训机构的利润,这种焦虑就是错误的,必须让国家出手打击一下。否则整个社会的剩余资源都投入到无效培训,发展必然会停滞。用最近流行的一个词来说,这就是"内卷化"。
当然,事情都是要比较才能说好坏。公务员考试培训也许不合理,但不能因此取消公务员考试制度,只能建议国家干预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教育系统有减负的必要性,但如果减负就是现在这个结果,我宁愿不减负。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到底能不能进步,就看有关部门的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了。
好,42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