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07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国家财政十分糟糕,很多人提出要向富人加税。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在竞选时也提出,他上台后要对超高收入阶层和大企业加税。
12月5日央视财经转外媒消息,阿根廷国会当天通过了被称为“富人税”的法案。要向富裕阶层的存量财产收税。
我们一向认为拉美国家的政府控制力比较弱,为什么反而是阿根廷率先把存量财产税落实了?
阿根廷参议院投票通过“富人税”法案(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报)
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阿根廷可能是经济形势最差的一个。经合组织预测,阿根廷经济在2020年将会萎缩12%,财政赤字将是到GDP的6.5%。衰退程度是G20国家中最严重的。对于存量税这种前景非常不明确的税种,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权衡一下利弊,做个模型分析一下,阿根廷已经顾不上评估了。
危机到来的时候,其它经济体还能靠印钱和借钱支撑一段时间,阿根廷之前借的债已经太多了。去年年底,阿根廷外债已经超过2700亿美元。有机构估算,到上个月,外债达到3300亿美元,但包括商业银行存款在内,阿根廷全国外汇储备只有400亿美元左右。
今年5月,阿根廷国债发生了历史上第九次违约。直到9月份,阿根廷政府才与多数债务人达成协议,重组了660亿美元的外债。
刚刚达成协议,阿根廷马上又陷入新一轮债务偿付危机,又要与另一批债务人谈判重组下一批债务。
阿根廷必须在维持政府运作的同时,保证重组后的债务按约偿还,否则辛苦得来的重组协议就会作废。之前为了缓解财政压力,阿根廷能卖的国有资产已经不剩什么了,唯一的方案就是加税。
最近一年,阿根廷政府已经调高了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并且增加了十余种新税,但是显然不够用,最后被逼无奈要对存量财产下手。
这次收“富人税”,正式名称是“团结捐款”。按照法案,拥有阿根廷国籍,或者长期居住在阿根廷的个人,只要净资产超过2亿阿根廷比索的门槛,也就是240万美元,就要缴税,并且没有抵扣额,所有资产都要交。资产越多,税率也越高。阿根廷政府估计,需要缴纳这项税收的人数大约是9000到1.2万,希望能收到3000亿阿根廷比索,36亿美元。
现在大多数国内媒体都说阿根廷资产税的税率是2%到3.5%,并不准确。阿根廷政府把税率分成了国内、国外两套。国内资产的税率是2%到3.5%,国外资产起步3%,最高5.25%。国外资产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转回国内,可以按国内税率交税。
阿根廷“团结捐款”对国内资产的税率
阿根廷“团结捐款”对国外资产的税率
这说明,阿根廷政府还是想吸引资金回流。有人估算过,阿根廷人在境外拥有的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如果能够吸引部分资金回国,对缓解阿根廷的债务危机能有不小帮助。
对存量财产收税,似乎很少见,除了阿根廷,还有其他案例吗?
正确的说法是现代社会比较少见。古代文明,最主要的税收就是土地税,在中国叫田赋,中国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田赋才降低到政府收入的50%以下。田赋可以理解为针对粮食生产的收入税,但也可以解释为针对土地本身的存量财产税。
古代社会的统计能力,控制能力都远远不如比现代社会,但是能收存量财产税,最主要的原因是两点,一是土地不会因为收税而减少,二是全社会最主要的产业就是农业,工商业很少,不可能通过复杂的交易来躲避统计。
现代社会,社会不断发展,甚至资本的定价都依赖于增长性,所以政府主要对增量财产征税。少量的存量财产税,主要体现为遗产税,国内还没有开征。
另外,资本利得税也是财产税,但实际执行主要限于在有现金收入的利息、股息。如果存量资产没有发生交易转手,只是实际估值增加,要不要征税,基本上各国的态度都是谨慎处理。比如说,科技企业因为研发,没有资金流入也会被市场提高估值,如果因此就去收税,等于针对科技企业抽走现金流,显然不符合社会进步原则。
总的说来,各国税务局在实践中,基本上倾向于只要资产不变现,就算价值增加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变现后是否征税,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资本利得税还这么谨慎,对存量财产本身,主要经济体的态度就是不触动。就我的同事不完全搜索,如果不算房地产税,目前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向存量财产征很低的税,比如挪威。
阿根廷这次征收 “团结捐款”,规模和涉及人数都不算大,但它针对全部存量资产征税,全面突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国税收原则,的确值得研究。
对存量财产征税,具体有哪些问题呢?
税务理论上,不赞成向存量财产征税的理由,主要是避免双重征税原则。现代税务制度普遍认为,可以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调整税率,但除非情况特殊,否则对同一个纳税主体的同一笔收入,只应该征一次税。
当代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对增量财产设置了个人所得税,收完税以后,这笔钱就变成了存量财产,再缴税就是双重征税。大部分经济理论认为,如果对存量财产反复征税,会严重削弱储蓄和投资热情,长远看不利于经济发展。
比如说,存量财产税会导致拥有资产的人普遍低报资产。资产普遍虚高当然不好,但是普遍压低,对现代社会影响更大。想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个可怕,就能大概理解存量财产税的经济学效果。
不过,大多数现代政客其实也不那么在乎经济学,毕竟眼下的财政问题更重要。之所以各国政府没有普遍征收存量财产税,还是技术性问题。征税需要准确计算,但是到现在为止,各国和地区都没找到低成本的办法,核实存量财产真实价值。
比如说,阿根廷这次征收财产税,起征点是2亿阿根廷比索。按法律,资产达到2亿比索就必须交税,但如果是1亿9999万比索,就不需要交。这种情况下,对财产估值必然会有激烈的争论。或者找专业人士对每个纳税人都进行复核,或者政府粗略估一个数字不许反驳,成本和效果不可能兼顾。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定期向税务机关呈送资料,报告关键财务数据。依靠这些数据,税务机关的计算就算有偏差,也不会偏差太大,但是个人没有这种高标准的报告义务,也不一定具备准确统计各种资产的能力。
针对少数个例,税务机关可以抽调精干力量,或者外聘第三方机构解决问题。比如说前不久,韩国三星公司的老会长死了,身后留下了结构极其复杂的巨额遗产。李家怎么缴税成了韩国全国上下关注的大事。媒体估计,全部遗产核算和继承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韩国人口五千万,GDP全球排在前15位,而且只有几家超级财阀,税务机关抽调力量查解决一个案例没问题,但对全体国民,起码是全体富人,长期进行普遍详细调查,成本实在太高了。
除了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到资产可以在各国之间流动。绝大多数国家都只对财富增量收税,少数收存量税的国家,等于把资产向外赶,打击长期经济发展。更何况存量税必然意味着复杂的征税程序,这也会明显减少外来投资的流入。
现在欧盟发展最快的爱尔兰,就是靠全欧盟最低的公司所得税吸引资本,其他国家也许学不了爱尔兰,但起码要避免负面效果。
那,将来我们还有可能对存量财产增税吗?
在新技术支持下,有可能会有一个弱化版的存量税, 因为冷战结束后,资产价格膨胀变成了富豪财富积累的重要模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尤其严重。今年疫情打击了全球经济,总的财富生产效率是下降的。如果金融数字真的对应实体财富,富豪拥有的企业估值都会下降,财产应该缩水才对。但是全球前500富豪的财产反而增长了8700亿,平均每人增长17亿美元。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9-04/doc-iivhuipp2396189.shtml
这说明,传统税收体制对经济的指导作用被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存量财产征税,就算浪费一些税收成本,就算改变一些财产估值,反而可能平衡一下金融游戏,让财富数字和实体经济对应。
更何况今年疫情严重,很多国家的财政亏空都很大。为了避免借钱或者印钱,考虑征存量财产税的国家,的确不止是阿根廷
据英国卫报报道,伦敦经济学院和华威大学专家组,已经向英国议会提交报告,认为可以向英国富裕阶层一次性征收5%的存量财产税,筹集2600亿英磅资金,极大减轻国债压力。
研究小组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公平分配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主要是英国对富裕阶层吸引力会有所下降,但减少国债,又会提升英国增长潜力,增加英国对移民的吸引力。
美国是基本民意最偏右的国家,但是也有桑德斯、沃伦代表的进步派公开主张收直接财产税。
另外,在当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它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务局处理账目的能力空前增加,不管经济学上是不是合理,存量财产税的确可能有比较合适的计算方式了。所以,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未来结合中国现状,考虑对存量财产征税。
另外,前面我们举了农业社会的例子,古代文明收土地税,就不太担心征税成本和扭曲市场价格,原因是不可能所有地主同时卖地,而且除非靠近其他强国的边境,贵族也没法带着土地去外国。这倒是可以启发我们,现代社会就有类似的征税模式。比如说,我们的节目提倡过很多次房地产税,这就类似于古代的土地税,财政上稳定地方政府收入,社会上平衡阶层收入,经济上戳破资产泡沫。对于房产税的征收方式,我赞同普遍征收,不设免征额度,避免复杂的避税和查税成本。然后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生活有问题的可以返还,避免对民生造成冲击。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穷人,不该被收房产税的,可以交了以后再申请返还。
另外,美国的做法也给我们启发。美国本土的税率不算很低,但是采取移民方式避税的美国人不多。这当然和美国的经济活力有关系,但是还有一个技术原因,就是,放弃美国国籍需要缴纳弃籍税。可以收走移民者在全世界所有资产的40%以上。
所以,将来我们开征遗产和赠予税的时候,可以顺便征移民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存量财产征税。
最近关于甘孜州新网红丁真的话题很火,甚至“为什么讨厌丁真”都成了争议话题,督工你怎么看待丁真和他引发的争议?
用个人形象来代表一个地区和一个产业,是常用手法。我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做媒体,正好赶上了文字向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学到了一个原则,就是如果某个新闻找不到特别合适的配图,就用相关的人像,而且最好是一个主要人物的大头像,不要用群像。后来问我看到人民画报的建国以来封面回顾,发现人民画报和美国时代周刊一样,都喜欢用清晰的单个人物当封面。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3D42/renminhuabao60nian.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8/20/30837857_863753162.shtml
我们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天生就要把概念和人联系起来,不喜欢脱离具体人物,特别抽象的概念。所以无论是做广告还是搞公益,我们都需要代言人。中国传统史书,24史都是以重点人物为核心的纪传体史书。所以,甘孜州推出一个能代表本地特色,但外貌又符合互联网审美标准的旅游代言人,是符合媒体传播规律的。
但是,这次引起这么大争议,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代言人的形象太单薄了,除了颜值之外,可以强调的特色就是“纯真”,换句话说什么都没有。这种形象设计又违反了媒体传播规律。我们之所以喜欢通过代言人来了解概念,就是因为觉得代言人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生活,有成长过程,有自己的成就和梦想,甚至有缺点的人。比如说,杨超越的形象,就包含了乡镇青年的共性。“全村人的希望”是一句非常土,也非常好的宣传词。现在丁真除了一张脸之外,其他的东西拿不出来,讲不出故事,还不如很多虚拟形象的人设丰满,再怎么动用行政和资本的力量去推,热度也长不了。一定要强推,必然会导致反向的问题。
当然,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的需求差异,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刘亦菲就是形象比较单薄的明星,演技和声乐能力都没啥亮点,但就是有人喜欢。这里当然有她运气好的原因,年轻的时候和几部重要影视作品的重要形象绑定,用虚拟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真实人设,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女明星可以单靠颜值高支撑人设。如果换成男性明星主要靠一张脸吃饭,名声就没那么好了,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转型,这也是丁真比较吃亏的地方。但核心原因,还是丁真的形象单薄,希望地方旅游部门尽快找一个能和现实生活结合,能稍微经得起一点深挖的代言人。
另外,我之前也说过,一个城镇也许可以单纯靠旅游,但整片地区除非有特别强大的旅游资源,否则单纯靠旅游业发展起来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旅游需要基础设施,维护基础设施需要常态的投入,而不是游客在特定季节带来资金。旅游产业搞的好的地方,往往都是有发达的工商业分摊基础设施成本,才能锦上添花地搞旅游,连我的家乡承德都主要靠冶金工业支撑经济,其他地方就不要指望带一波流量,借钱搞旅游了,最后必然会有债务陷井的。
第七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数据还没出来,但是最近几天网上流传前几年的性别比数据,天津这个大城市是全国最严重的。一般认为城市的男女出生比例比较平衡,为什么反而是天津问题最大呢?
https://new.qq.com/omn/20201211/20201211A03O5C00.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798131783588781&wfr=spider&for=pc
人口普查是根据常住人口算的,而不是根据户籍,所以这主要反应的不是人口出生问题,而是职业结构问题。
http://stats.tj.gov.cn/nianjian/2011nj/html/fu.htm
从这张表可以看到,天津的性别比在2010年就比较突出了,100个女性对应114个男性。而山西财经大学恰好有一篇论文分析过2010年的天津问题。
这篇论文提到,天津的出生性别比,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合理,但是统计下来是男性多,女性少,主要原因是职业构成。天津的经济和就业核心产业,都是比较传统的工业,吸引的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男性,所以改变了性别比。
今年观视频年终秀,我上来先讲了一个故事,说上海男人一度有“擅长做饭”的名声,核心原因就是上海产业水平比较高,工业门类比较平衡,所以男女就业机会差不多,可以平等分配家务劳动。其他地区在工业化早期,因为男性优先就业,反而加强了男女性别差异。这个故事和现在天津的问题有点像。
天津一方面是一个相对北方其他地区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能从其他省份吸引工业就业人口,另一方面,商业、研发、金融、咨询这些高端服务业被附近的北京吸走,本地只留下生产线,所以在就业年龄段出现了明显的性别比例失调。其他二线工业城市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是主要在省内吸纳男性人口,不影响全省的性别比例,所以问题不像天津那么突出。
这个统计说明,天津在一线城市的竞争中,已经彻底丧失了和北京上海在同一水平上竞争的能力,甚至不如一些大省的省会。前些年重点发展的滨海新区,一度重点建设于家堡金融商务区,现在看来效果不怎么样。以后雄安新区会继续分走总部经济和科研资源,天津产业向上突破的难度更大,可能要结合事实,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
过去几个月,互联网巨头纷纷插手社区买菜团购业务,很多网民担心会冲击小贩的就业,也担心生活服务行业进一步被整合进垄断业务。昨天最新消息,在官方媒体直接批评互联网巨头以后,这些企业纷纷退出。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360912
督工你在201期 反垄断才能制造伟大的企业节目也批评过这些互联网平台的垄断行为,你怎么评价这次社区买菜团购事件?
首先我先评价一下网民对蔬菜零售行业现状的认识。我看了知乎上相关的话题讨论,网民对菜贩的认识两极分化。有人说菜贩是一个简单劳动力阶层上升的渠道,很多人因此从农村搬到城市,买房落户。有人说,卖菜是郊区农民自己控制利润的方式,是五六十岁老太太自己赚点零花钱的唯一渠道。但共同点是反对互联网巨头来插手这个行业。
我家祖上是农村出身,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恰好是县城附近负责供应蔬菜的“专业蔬菜生产队”,对蔬菜这个行业多少有点发言权。就我这些年了解,大多数菜贩既不是卖苦力就能发家致富的幸运者,但也不是挑扁担带自家蔬菜赚零花钱的老人,而是靠超长工作时间赚一份略微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普通人。这个严重内卷的行业,不用等到互联网巨头进来,现在对那些连菜场摊位都租不起的农村老人,也没有一丝善意。因为他们的定位都是从属于整个物流网络的零售商。
和现在这批菜贩最相似的职业,是十几年前中小城市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型服装店,往往是女老板做长途车去几个省共享的批发市场进货,回来分销,养活自己和两三个营业员。有了电商平台之后,这个行业两三年就被彻底摧垮了,很多城市的女性就业率因此暂时明显下降,但我没听说有哪些网民对此表示过惋惜和痛心,我也必须承认,从价格透明度和服务意识来说,现在的网店比当年那批奸猾的女老板要靠谱很多,这就是进步的必然性。
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项朝阳团队做过实证分析,论文标题就是《收购商主导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利益分配格局》。
他们认为,农民拿到了大多数蔬菜收益,但是太分散,人均并不高。批发商拿到了稳定而集中的收益,零售商的收入只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甚至不如。论文最后建议,蔬菜的生产和零售规模都要扩大,要避免小商户竞争导致的劳动力过度投入。
所以,如果互联网巨头进场,主要的利益受损者,并不是菜贩,而是中型的批发商,以及地方超市。
这几天,苏北铁路网终于开通,很多人感慨,这条铁路迟到了100年,当年京沪铁路就应该在这个方向修。129期 砸哥伦布雕像,不好!砸丘吉尔雕像,好!节目我们提到过类似问题,当时我和穆好古同学讨论,他告诉我,虽然很多人都说是运河漕工就业问题阻碍了京沪铁路经过苏北,但清末的时候,南方漕工已经不剩多少了,真正把持舆论,阻碍铁路沿运河方向前进的社会集团,是天津一些和官方联系紧密的物流大商人。现在围绕菜贩问题的争论,让我重新想起了苏北这块延续一个世纪的铁路空白区。
当然,尽管大多数菜贩当下的工作条件并不好,但也必须承认,他们有非常现实的职业转型问题。但从互联网平台的扩张方向来看,简单劳动力在未来蔬菜行业的雇佣反而可能上升。因为一旦送菜上门成为电商常态,下一步必然就是净菜和半成品上门,用统一的洗菜和厨房预处理来替代家庭劳动。这样的服务现在也有,但是不规范,质量不稳定,需要有大企业统一管理简单劳动力来做,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机器取代人的明显趋势。政府如果能促成这个转型,五十岁上下的菜贩,不难找到工作,而且工作时长反而可能下降。
我201期节目的确批评过垄断,但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违法的都是垄断行为和垄断收购,不是垄断地位。如果电商平台能用自己的优质服务去达到垄断地位,政府是不应该干预的。我更关心政府如何对付已经常态化的补贴倾销抢市场,如何定义补贴用户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但这显然不是互联网卖菜一家的问题。
最后,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卖菜就比马斯克造火箭的层次更低,前几年主流媒体夸耀“新四大发明”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节约家务劳动时间,让普通人的生活更有质量,让烹饪从责任变成一种爱好,这是很伟大的进步。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淘汰了家庭纺织和裁缝行业,自己做衣服不再是家庭劳动的一部分,这没什么不好。恰恰是通过家务劳动社会化,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发展高科技。希望大家能正确理解我们身边的变化,很多东西不是用情绪去理解的。
好,207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没有睡前消息视频版的日子,欢迎关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收看每日资讯列表。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