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21年7月4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9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7月2日,北京市宣布向所有的小学1-5年级学生提供托管服务,自愿报名,不上课,不培训,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安排暑假活动。
微博上已经有几百个网友@睡前消息编辑部,让我们去看这条新闻。
知乎的相关话题下,每个提问都有几十人邀请我们来回答。督工你怎么评价这次北京市的新政策?
这次不是北京市自己的决定,全国至少有十几个城市和地区,比如说北京,上海,武汉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说明这是大势所趋。在城市化和熟人社区解体的前提下,国家总要给没人照顾的孩子提供一个托底政策。暑假时间长,和父母的假期重合度低,很多家庭都为照顾孩子发愁,是最合适的突破口。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U9UA2Q051492LM.html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312371.html
大家在这个话题下面@我,显然是希望我谈谈社会化抚养问题。我一直认为,社会化抚养不仅仅是一个应急手段,更是长期目标。未成年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必须对公民的成长负责,不能无条件信任父母。而在现代社会,普通父母也往往不具备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全面素质,自己带孩子事倍功半。所以,从法理上说,国家可以把监护权委托给家庭,也应该给父母培养亲情积极创造条件,但必须建立随时进行检查的机制,如果发现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低标准,就应该提供帮助。如果帮助和整改都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坚持要按自己的错误方案培养未成年人,国家就应该把监护权拿过来。
现在北京这个托管服务,出发点还是由学校帮父母带孩子,减轻家庭压力,甚至没有明文说清楚托管期间的责任和义务,只能算是在社会化抚养方向做了一个最低限度的试探。如果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的社会化抚养服务水平是一辆汽车,这次试验最多算是乐高汽车模型,还不带动力。
不过,就算是这么简陋的一次尝试,目前看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提醒我们社会化抚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提个口号就能做起来的事情。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前面说的责任和义务问题,学校提供运动场,图书馆,托管老师,但是,对于风险控制问题,“首都教育”公众号只有两句定性描述。
第一句是:“各区教委本着公益、志愿的原则组织暑期托管服务”
第二句是:“托管服务承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控制风险,首先需要权责明确,如果是志愿公益服务,学校和托管老师就类似于义务帮忙的朋友,不需要为意外事故负责。但如果市教委认为这和上课一样,学校就要和往常一样担责任。最近几年,年年都有课间10分钟不许孩子出去玩的新闻,但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原因就在于学校规避风险,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在教室坐着。现在孩子们要在学校度过一个暑假,文件又明确说不允许上课,全面开放体育设施,教师的纠结肯定比平时还大。如果上级管理部门不给足够的法律支持,不给托管班拨款买商业保险,暑期托管保不齐会变成低水平的军训,给学生留下噩梦式回忆。
第二个问题是经费和人力。这次托管班的新闻一出来,首先传播的版本是“取消寒暑假”,紧接着就是老师们担心自己要义务加班,丢掉寒暑假的福利。然后才有人开始考虑社会化抚养问题。看来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已经被以往的各种运动吓怕了,知道上级部门喜欢发文件不喜欢给经费。如果真的经费不足还要凑热闹,老师的士气和托管质量很值得担心。
上海这边已经公布收费标准了,三周收费600,按15天计算是每个学生每天40块。如果每20个学生配一个教师,就是800元支付一个教师的一天加班工资,倒是勉强够用。但是,要使用学校场地搞托管,学校就要保持正常运行,要付额外的水电费,要让校工上班,还要给学生提供午饭,最后还要留出钱考虑应付可能的风险。这些钱都从学生交的钱里面出,似乎就不太够。我估计政府还是要出钱贴补。
但既然政府都出钱贴补且承担风险了,还不如直接全包下来。苏州市的暑托班就是政府掏钱招募志愿者,家长一分钱都不用出。这个经验值得上海和北京学习,但是苏州的通知又明确说政府不承担风险,家长自己买保险。我又觉得政府没必要省这笔保险费。
http://suzhou.bendibao.com/edu/2021615/90078.shtm
总而言之,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政府如果真想把事情办好,就必须一次性把钱花到位,否则容易花钱还落埋怨,同样的规律也适合将来的全面社会化抚养。从目前全国公布暑托班计划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是发达城市,我猜也和经费问题有关系,落后地区找不出这笔额外费用,就不凑热闹。
但是,儿童暑假没处去的问题,不仅仅城市有,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可能还更突出。现在发达城市响应国家号召比较积极,再次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经费必须中央政府统一出,尽量拉平全国的标准。以我对苏州的了解,市区内部,各个学校的基本条件也差异巨大,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有的学校没有空调,搞托管班的能力也显然大不相同。这次搞托管班暴露的矛盾,乘以100倍,差不多就是将来政府要遇到的麻烦。
另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父母为什么要送孩子去托管班。我的孩子就在苏州读书,我也希望他能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一起在学校运动,但他和他的大多数朋友都没选择这个暑托班。原因很简单,就是竞争压力大,而且政府给了充分的空间去竞争。初中毕业,孩子能上什么学校,能读什么高中,和假期培训班强度直接相关。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父母就算自己没多少钱,就算自己完全不擅长选择课外培训,也会尽可能送子女去培训机构刷题。
现行的义务教育之所以能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不是因为免费,而是因为法律强制,现在这个最简化版的社会化抚养如果想取代社会上的培训班,也必须政府强制参加,或者对任何形势的私人教育服务收重税,才可能给孩子们提供可靠的集体活动机会。
当然,我猜决策层这次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解决一下暑期孩子没处去,在家里玩手机或者出门搞破坏的问题,给现在的教育模式打个补丁,顺便测试了一下社会化抚养的最基本问题。但是,往深处想想,我们本来可以不打这个补丁的。因为寒暑假本身就是一个过时的制度。
寒暑假起源于近代的欧美教会学校,当时的学校很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教学模式非常死板,所以要每隔几个月给学生放假休整一下。另外,当时的学校基础设施差,冬天夏天维持舒适学习环境的成本很高,所以干脆就在最热的时候放暑假,在圣诞节之后最冷的时候放寒假。这就是寒暑假的由来。
20世纪初,清朝学习西方引进教育体系,也同时引进了寒暑假制度,最先在袁世凯管理的山东实行。正好山东属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夏天热冬天冷,寒暑假制度就这样在中国扎根,逐步扩散到全国,只是把包含圣诞节的假期改成了包含春节。后来的民国和新中国也继承了清末的教育模式。到我读小学的90年代初,冬天我们还要自己去打柴解决一部分取暖燃料,放寒假依然有很大的合理性。
现在国家已经有足够的财力给所有学校都安装取暖和制冷设备。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把学生关起来背书,也逐渐包括体育、集体活动和心理建设,甚至在男女同校之后还在客观上承担了教学生和异性打交道的职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还应该像过去那样设置寒暑假,是一个值得严肃考虑的问题。
我设想,或许可以直接取消暑假,把寒假缩短成10天左右的春节假。然后在春秋两季安排假期,合计两到三个月,气候比较特殊的地方再根据本地情况调整,总之要在气候适合户外活动的时候放假。
春秋放假时间,绝对不上课,不安排教学任务,甚至不允许留作业。时间大致分成三份,三分之一参加集体活动,三分之一在学校参加个人选择的兴趣班,三分之一可以选择回家和家人相处,也可以选择继续在学校活动。国家统一为假期活动安排经费,尽可能根据年龄段安排集体旅行,比如说小学的假期以本地乡土旅行为主,初中生要见识省内不同的地理区域,高中生就尽量安排一两次横穿全国的旅行。从当年大串联的经验看,这对年轻人建立正确世界观极为有益。就算学生更喜欢和家人一起行动,春秋季剩下十几天假期也能提供更大的活动余地。现在暑假天气太热,带孩子出去玩可选的地方非常有限。
这样安排显然大大压缩学生和家长的假期自主选择权,相信很多人会本能地反对。其实我也很怀念我中小学自由自在的寒暑假。但是,我也必须承认,当时的自由自在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我之前经常举例,说那时候暑假开学,每个年级少几个学生一点都不稀奇,不是自己到河里游泳淹死,就是爬山摔断了腿,打群架砸破头。现在的家长考虑到风险,已经很少让儿童享受放羊式的暑假了。你给家长过多的自主选择权,就是让他们花几个月工资送孩子去上高价培训班,或者关在家里玩手机。和这样的暑假相比,以学校安排为主的春秋假期,对未成年人来说是福利,而不是限制。
当然,要提供升级版的春秋假期,还有很多软硬件问题要解决。起码教师就要多雇20%到30%,通过倒班和轮休,保证整体上的休息时间不变。学生大规模集体外出,需要从全国层面设计旅行路线,每个学校每年都要和外地的不同学校在假期交换校舍,保证学生到各地都能安排食宿。至于说每个学校配备冷暖空调,调整高考和中考的节奏,给假期活动买保险,这都要花很多钱。
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学生缺乏户外锻炼,高中生近视率已经到了80%;现在的学生缺乏集体活动,到了大学才手忙脚乱地学着和其他人配合做事,出现一大批社交恐惧症患者。这些现实问题已经在爆发了,每时每刻制造巨大的财富损失。为了避免经济在几十年后额外花天文数字的钱,现在花点钱是值得的。就算暂时搞不了全面社会化抚养,起码我们可以不要因为习惯性地放寒暑假而制造额外的问题。我小学时候,农村同学觉得春秋农忙假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取消了也没什么问题。寒假暑假的历史可能还不如春秋的农忙假长,隔几年严肃考虑一下寒暑假存在的合理性,才是科学的教育态度。
《印度时报》网站6月7日报道,印度陆军现在正在组建新的独立战斗部队,名字是 “一体化战斗群”。每个“一体化战斗群”包括5000名士兵,长期配属步兵、坦克、火炮单位。督工你怎么评价印度的军事改革?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06-08/doc-ikqcfnaz9832639.shtml
“一体化战斗群”这个词说起来新鲜,其实就是“合成化部队”的意思。印度陆军到今天才搞合成化改革,类似于高考前才学什么是三角函数,有用当然有用,但实在太晚了一点。
自古以来,打胜仗就需要不同的兵种相互配合,吕布临死还给曹操提建议,说你自己带步兵主力,我带骑兵配合,战场上谁也赢不了咱俩。但是,古代军队很少是单纯的军事组织,不同的兵种往往意味着不同的阶层或者社会集团,体现了现实社会的地位和职业。比如说世代从军的小贵族当重骑兵,有点产业的富裕农民当重步兵,贫民壮丁和雇佣军一般当轻步兵,操纵火炮或者投石机的是工匠。这些社会集团不可能平时就编入同一个单位,一起领工资一起训练,只能到打仗的时候靠指挥官能力,尽可能地合作。
近代欧洲出现了近代军队,把步兵骑兵炮兵都变成了身份相似的雇佣阶层,就算军官还保持了很重的贵族色彩,至少士兵的阶层基本统一。在这个前提下,所有将军都意识到,平时就把不同兵种混在一个单位管理,做合成化训练,打仗的时候战斗力会倍增,所以全世界的军队都出现了合成化趋势。
18世纪前期,欧洲国家的合成单位是军团,给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集团分配一大批步兵旅,几个骑兵旅,加上独立的炮兵连,在军团司令的指挥下统一行动。这样的单位比较大,需要占据几条平行道路才能前进,传令兵跨越中间的田野,协调各条道路的行动,效率很低。双方侦察兵相遇之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组成合成作战队形,所以当时的战争相对静态。
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人搞军事创新,尝试在师级单位搞兵种合成。抽调两三个步兵旅或者骑兵旅,配一定炮兵,组成一个比军团小的常态化单位,沿着一条道路就能前进。指挥官的传令兵沿着这条道路来回跑,就能在前方形成作战队形。这种编制连续用了100多年,大多数国家习惯了以陆军师作为基本的战争单位,每个师派一个将军负责。清朝末年搞军事改革的时候,规划全国36个“镇”作为师级单位,一个“镇”包括2个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步兵的主体地位被机械化单位取代,空军火力增强迫使陆军的队形越来越分散,一个旅团级的机械化单位,占据的战场空间超过之前一个步兵师。所以必须在旅团级搞兵种合成,让它具备独立行动能力。否则你进入战场的节奏就会比敌人慢,就会被敌人的机械化单位切开吃掉。面对这个新情况,苏联组织了坦克旅,美国人组织战斗群,都是把坦克营、步兵营和炮兵单位塞进一个上校管理的旅级部队。
英国和德国军队继承19世纪的传统太多,还是习惯在师级单位搞合成编制,要派出合成部队,或者是整个师一起出动;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各部队交换几个营,组成旅级团级的临时战斗群。英国人经常选择整个师出动,效率比较低,所以陆军总打败仗;德国能快速组织合成旅团战斗群,所以陆战比较强,但最后还是被美苏的常态化合成旅干掉了。
在战后,大部分工业国家采用了二战美苏的合成结构,也就是在旅/团级单位搞合成。比如说苏联的坦克团就包括坦克营、机械化步兵营和炮兵营。到了冷战后期,美国开始在营级建设合成部队,中国也在最近十几年开始全面推广合成营战术。
现在的印度军队虽然买了不少坦克装甲车,但它的合成化水平非常低,和北洋军一样,在师级搞合成,一个机械化师分成专业的装甲旅、步兵旅和炮兵旅。所以在别人搞合成营的时候,印度刚刚考虑搞合成旅试点。
印度陆军的合成化水平为什么这么低?
印度军队是在英国殖民军队基础上建立的,只有一小部分部队在二战时期跟着英国人打过机械化战争,而且英国自己搞军事改革也比较慢,所以英国的19世纪传统在印度保留比较多。
不过,机械化战争打得少并不是核心原因。中国军队也没打过大规模机械化战争,但还是把合成化改革做到了营级。和中国相比,印度陆军有两个很难克服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军官素质问题。同样级别的部队,合成化军官的素质要求远远高于单兵种军官。二战前期,苏联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差,军官素质不行,指挥合成化单位一塌糊涂,付出上千万军队的损失才逐渐学会指挥合成旅。现在印度如果强行学解放军搞合成营,恐怕连日常训练都组织不了,所以只能保持师级单位的合成,慢慢学着搞合成旅。
第二个障碍,就是社会基础和征兵模式。
印度是一个没有完成现代化整合的国家,地区、种姓之间有巨大的文化隔阂,很难日常在一个单位训练、生活。所以印度在继承英国军事传统的同时,尤其继承了英国从封建时代带来的乡土陆军体制,每个兵种都有自己特定的招兵范围。
所谓乡土陆军,就是职业陆军在入伍的时候,都归入特定的乡土联队,也可以称为乡土团。有的团是根据地区划分,比如说阿萨姆团;有的团根据特定种姓划分,比如贾特团;还有的团根据特定宗教划分,比如锡克团。乡土团不是作战单位,一个团下属的营可能分散给几个不同的师,但是每个团的兵种是固定的。比如说它的普通步兵统一由30个乡土团负责征集,48个营的机械化步兵属于两个专门的机械化乡土团征募,传统骑兵的乡土团组成了装甲部队。
乡土团体制维持了几百年,有些职业军人可能连续十代人都在一个团服役,周围的人都是十代人的世交,所以兵种内部抱团很严重,不允许其他人侵犯既得利益,小团体内部忠诚度大于对上级和国家的忠诚。19世纪印度大起义殖民军造反,不是因为印度的军人忽然想赶走英国人独立,而是英国人允许普通人加入军队,本土军事贵族认为自己的利益被分出去了。
兵种抱团,就不愿意和其他兵种合作。打仗时候要合作没办法,平时最好分开驻扎。现在旅是印度陆军最大的固定编制单位,每个旅单独驻扎一个地方,有基本的人事和日常管理权力。如果打破现有体制,搞合成兵种旅,各个兵种都会担心自己的人在里面受欺负,也担心各兵种争夺合成旅的管理权伤了和气。所以二战结束75年了,印度的各个旅还是单一兵种,在师一级才会搞合成。印度旅以下不搞合成单位,和古代军队不能搞合成部队的原因差不多。
最近几年,莫迪用资本主义力量打击印度的封建势力,有了一定的成果,所以可以考虑搞合成旅。另一方面,印度要和中国对抗,不搞军事改革也实在养不起兵了。
抛开单兵素质和装备水平不说,印度大多数陆军兵力都在陆军师里,一个步兵师三个步兵旅,一个实际只相当于营的装甲团。如果要和别人打合成化战争,印度必须用一万多人的师才能凑出一个合成阵型,别人最多用三四千人的单位就挡住了。
所以印度陆军的规模非常臃肿,一百多万现役人员,工资就拖垮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60%军费用来养人,买装备就不剩什么钱。
别看印度天天喊着买买买,其实没买多少东西,陆军更新的装备尤其少。现在印度陆军的步兵战车是苏联70年代装备的BMP-2,主力火炮是苏联50年代开发的型号,这还是因为苏联半卖白送才能普遍装备。80年代印度考虑买一批新型火炮,拖到最近几年才买了145门。这意味着印度陆军的火力和机动力极差,必须进一步扩大编制才能和敌人维持同等战斗力。
过去印度在干旱的平原上对抗巴基斯坦,编制大的问题还不算严重,毕竟师的作战正面比旅要宽,可以抵消一点效率损失。现在印度要在山脉河流分割的喜马拉雅地貌上和中国对抗,再细碎的战术方向也要摆一个师才能打仗,否则就可能被合成营压着打。印度如果不搞师以下的合成化单位改革,恐怕要在和平年代养200个陆军师。
之前142期 云南建免费女校照搬衡水模式,河北马督工高呼内卷节目我们提到过,不考虑编制问题,印度陆军已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状态——技术水平差就需要大编制防御,编制大了就会用工资吃光军费,进一步拖累技术水平。莫迪要是不做点什么节约人力,陆军可能会把苏联装备用到苏联解体后70年。这就是印度最近军事改革的大背景。不过,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职业军人利益集团也不是好惹的,合成化改革必然会在军队内部制造严重的反抗,我们可以看看印度的合成化作战旅会不会建立了又解散。
节目最后怀念一下我的童年。前天澎湃新闻证实,14集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总导演兼美术设计曲建方先生已经去世。
作为导演,曲建方坚持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立场,挖掘了传统故事最适合现代观众的要素,也敢于嘲笑传统文化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负面要素,让动画片超越了民族文化,甚至打破了中亚文化和东亚文化之间的隔阂,创造了适合全世界现代观众的文化产品。
作为美术设计,他去新疆考察两次,做出来的木偶场景夸张且形象,我到上海电影博物馆,看到阿凡提的布景,立刻就想买一套回家。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曲建方这样的导演,还能有曲建方先生年轻的宽松创作环境。
https://news.ifeng.com/c/87Xt4MlissY
296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