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本为音频转录结果,存在一定错误,校对正在进行中。
公司裁员不可怕,可怕的是去年还给“N+2”,今年只有“N+1”了,每个留下来的员工都会开始考虑,下次裁员自己是不是还会有补偿金。这正是商汤科技10月份发生的事情。
商汤科技曾经号称中国最强“独角兽”,就在5年以前以人工智能“黑科技”知名,比OpenAI还早了一年。从2018年到现在,商汤科技烧掉了500多个亿,相当于OpenAI的38%,完全有资格参与世界顶级的AI竞赛。
商汤科技这波裁员是AI的风口过了吗?从全世界来看,AI还是最重要的投资概念。就在商汤科技裁员的10月份,OpenAI刚刚拿到了66亿美元的融资,这说明AI概念并没有像元宇宙、Web3一样熄火。资本没有抛弃AI,只是抛弃了商汤科技。
当代社会的记忆更新很快,2024年的观众可能已经忘了当年的商汤科技有多么牛。商汤科技的创始人和管理层都是科学家,创始人汤晓鸥博士是全球知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大牛,37岁在香港中文大学做教授,同时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主任。2014年商汤科技成立,打出AI概念,上市之前经历了12轮融资,拿遍了中国所有顶级投资机构的钱,副总裁柳钢曾自豪地说,“商汤科技可不是谁想投就可以投的”。
凭借投资人公认的120亿美元估值,商汤闭着眼融资,招募了3600多人的精英研发团队,也确实拿到了不少订单。上市前有2400多家客户,涵盖《财富》500强企业,119个地级市政府,30多家汽车企业。按2020年的收入计算,商汤科技是全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这时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还没听过OpenAI是什么公司呢。2021年商汤科技上市,当天市值就超过了1500亿港元,完全对得起前期投资人的期待。
但是大家应该还记得2020年和2021年中国的特殊状态,商汤的初期业绩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需求撑起来的。比如说人脸打卡、给手机厂商做人脸识别算法外包、红外测体温,到了202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需求下降,商汤的政府安防相关业务收入暴跌57.7%。为了支撑自己的市值,商汤科技必须找到商业用户。
纯粹从技术层面看,商汤科技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说人脸识别算法,一千次识别失误不超过5次,哪怕在暗光或戴口罩的情况下,识别能力也可以与人眼相媲美。从底层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和汽车自动驾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商汤的智慧汽车业务几乎拿不到订单。2018年上半年,商汤的汽车业务还有1.3个亿,到了2023年的上半年,就只剩8400多万了。
所以商汤上市半年,市值跌了四分之三,第三轮融资之后进入的投资人全都亏钱了。2022年到2023年,商汤大股东频繁减持,日本软银集团减持四次,阿里巴巴减持三次,因为再不走只会亏的更多。现在商汤科技的股价虽然有所恢复,但市值也只有500亿港元,相当于上市第一天的三分之一,或者是说最高点的六分之一。
商汤科技的商业业绩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看得见的“产品”。凭借几千个精英科学家,商汤科技生产了600篇论文、8000项专利和70个竞赛冠军,这限制了商汤科技的商业套路,总是希望用科研的方式,为每个大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科技服务。如果客户希望获取图像识别能力,商汤科技就会派出一组科研人员,为对方提供独特的算法,而不是标准化的软硬件产品。
个性化的服务总是价格偏高,这对于小客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成本。同时只要雇用优质的人才,从头定做的算法也不难模仿而超越,所以大公司也不喜欢和商汤科技签长期合同。在自动驾驶和AI服务的风口年代,曾经不差钱的商汤科技发展也停滞了。
用一句话总结商汤科技的问题,就是没有用工程思维去做产品,还是在用搞科研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当然,纯粹搞科研也不是不行。很多AI公司一路搞研发,不追求营收,也能靠投资不断扩张,当年的商汤科技也是这样做的。但在新的AI赛道上,只要人脸识别的狭窄赛道很难融到资,只有通用的大模型才能讲好投资故事。
在2023年的百模大战中,商汤发布了日日新大语言模型,急于证明自己也能跟上人工智能行业的新潮流。CEO徐立向员工发送内部信,信中说,商汤未来的发展战略将聚焦于训练AI的基础设施、大模型和大模型的实际应用,公司内部的部门调整和人员精简都是为了适应新战略。
简单的说,商汤科技曾经凭借科学团队获得了上百亿投资。现在商汤科技打算把发展策略反过来,靠剩下的投资换一批科学家,更换赛道。但商汤科技必须考虑更可怕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转型也拿不到多少融资。
对投资者来说,与其相信商汤科技能换赛道,不如相信已经成熟的AI大模型能扩大优势。相对其他AI竞争对手,商汤科技唯一的优势就是上市早积累了一笔投资。但从裁员条件来看,去年N+2,今年N+1,待遇不断下降,商汤科技剩下的投资似乎也不是很多。
大多数投资机构都预测2026年之前,商汤科技没有任何盈利的希望。这个曾经自称“不是谁想投就可以投”的独角兽即将面临生死考验。
整理者补充:【睡前消息323】《原神》赚钱,商汤科技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