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欢迎收看345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343期 莆田杀人案背后,宅基地补偿缺凭据节目,你再次说了房产税的优点和必要性,第二天10月23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很多观众都留言,希望我们再次详细谈谈房产税问题。你自己也承诺这一期要再说说房产税,是不是你要分析最新的政策了?
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试点房产税,只是一个总体性权利定义,并没有详细规则。而且,一般认为,房产税主要的征收方是地方政府,无论是为了体现地方差异,还是为了试验各种征收政策,各地的房产税政策可能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现在让我分析房产税试点的后效,容易变成空谈。
但是,我们之前很多期节目都谈到房产税,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未来;上周又是刚刚说完就看到国家文件。这说明房产税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财政方案,而是和整个社会大趋势结合的一项国家政策。所以,无论是企图理解房产税的作用,还是考虑地方政府未来的实际操作,我们都要把视野放宽一点。
《求是》杂志是中国级别最高的理论研究刊物,刚刚过去的10月16日,第20期杂志刊登了国家领导人的署名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建议每个观众都去读一遍。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具体到税收问题,文章的原则部分有一句话: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在具体实施部分的第三点又说要对中小企业主和工商户继续减税。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第四条方案“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我给大家读一下和税收相关的内容。
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要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研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正确理解国家即将推出的房产税政策。
睡前消息315期 税务总局:税率降下来,征收率提上去,我们曾经引用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分析过,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近年整体上不是在增税,而是一直大幅减税。宽口径的一般预算收入在2018年就已经不到GDP的20%了。现在疫情打击了经济,可以预计减税降费方案会继续推行。
自制表格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21-10-20/doc-iktzscyy0782642.shtml
国家对减税理由说的很清楚,促进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https://www.sohu.com/a/496660533_16275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503726639739633&wfr=spider&for=pc
企业税负减轻,而其它税负基本不变。结果就是普通公民承担的纳税比例更高了。而国家要搞共同富裕,上面的文件又明确指出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这意味着国家要改变普通居民纳税比例提高的趋势。
但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又又明显恶化,美国印钱制造的虚假繁荣,抵消不了供应链混乱带来的效率降低。现在各国公共债务率失控,又遇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通胀,大萧条的风险不能忽视。所以,国家也不太可能重新大幅度增加企业税率。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022A0DLY100
不能给企业加税,又不想让普通公民承担太多的税,那必然的选择就是在公民内部调整税收压力,让一部分人缴更多的税,减轻大多数人的压力。
公民个人财产之间的差别,可能达到上亿倍,但是消费水平差异,也就是几千倍几万倍的差异。一般收入差十倍的家庭,消费差异可能也就四五倍。这说明,因为生理限制,消费差异明显小于财产差异。目前普通公民承担的税收,大部分都是加在消费品上的间接税,这些税更倾向于按照人数去分配负担,而不是按收入和财产来分配,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的能力很差。国家肯定要加强直接税来改善调节水平力度,这就是前面说的“提高(税收)精准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直接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这在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税种。但是,中国去年只收了1.16万亿的个人所得税,占100万亿的比例略高于1%。这明显低于其他主要国家。比如说,美国去年是21万亿美元GDP,其中联邦个人所得税收了1.6万亿,占GDP的7.6%,考虑到各州的所得税,比例还要更高。所以长期来看,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直接税肯定是要增加的,高收入阶层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我们注意看前面国家领导人的原话。我再给大家读两句。
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要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研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房产税是“积极稳妥推进”,大家已经看到国家政策了。而消费税明确说了要加大力度,扩大征收范围,肯定会更明显地影响市场。
从形式上说,消费税也是间接税,但消费税是随着具体商品走的,征税范围有限而特殊,是效果最接近直接税的间接税。从消费税开始出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针对富裕阶层的奢侈税。
中国上一次大规模调整消费税2006年国务院重新编整消费税税目,最近十几年消费税只有几次小规模的调整。大多数市场研究机构都认同,现行的消费税经很不适应实际状况了,必然会随着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进行大幅度改变。
目前消费税的主要问题是,征税基本都针对生产环节。结果受到批发零售差价影响,同一类商品内部比较,高端产品的消费税平均税率反而低于中低端产品。比如说白酒行业,市场上卖十几块一瓶的老白干,实际税率高于3000元以上的茅台酒,这种倒挂的消费税不符合税收政策的本意,必然会调整。
另外,九十年代设立消费税时,中国大陆居民很少进行跨境消费,消费税不会吸引我们购买太多外国商品。但是最近几年,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起点,2019年的出境人次超过1.5亿。附带结果之一,就是游客纷纷购买量轻价高,又容易携带的商品,比如说化妆品。虽然2016年已经不再对普通化妆品收消费税,只对高档化妆品收税,但一般估计,如果没有疫情影响,中国人还会在境外购买30%的化妆品。
如果消费直接转移到境外,别说消费税,其他税也收不到,工作岗位也会流失。所以中国又不得不设立免税区,吸引消费回流。最近调整税收政策,多半还会考虑国际博奕因素。
现在一般认为,消费税的调整大方向,是在消费端征税,首先解决税率倒挂问题。另外,普通商品少收消费税,新兴奢侈类消费品要扩大征税范围,增加税率,私人飞机、游艇,以后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拿到了。
除此之外,消费税下一步改革还很可能会加入服务类消费。向服务类项目收税,最大的优势是税源比较稳定。因为富豪或许会出国去买豪宅,买游艇,但只要还在国内赚钱工作,服务消费必然大多还是留在国内。再富裕的人,一天也只有24小时,并且很多商务活动有地域性,不太可能只为了避税就跑到境外去消费。所以,高尔夫球会、超豪华酒店、高级会员制俱乐部、体育比赛VIP包厢,以后都要加税了。无论是盈利机构直接出售,还是自称的非盈利机构以会员模式经营,都要交一笔很高的消费税,才能达成交易。
说完消费税,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普通观众应该有印象,从2011年开始,上海和重庆就已经进行了房产税试点。但过去十年里,上海的房价涨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涨幅。重庆的均价也涨了一倍左右。这并不能证明房地产税对平抑房价无效,因为过去的房产税试点内容,核心原则是不涉及存量房,只对增量收税。所以,过去十年,真纳税的房产比例非常有限,不足以改变整体市场方向。这反过来给我们一个经验,就是房地产税要见到明显效果,一定要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施加压力,存量房必须普遍交钱。从国际经验来看,比较成功的房地产税也普遍采取了普征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说,343期 莆田杀人案背后,宅基地补偿缺凭据节目,和以往睡前消息都反复说,房地产税最主要的作用,除了抑制投机之外,就是给房地产合理定价,让房主喊高价和喊地价都纠结,最终报一个合理的纳税基数,从而减少了城市建设的拆迁成本,提高所有人的福利。
要达到这个目标,房地产税也必然是普遍征收的税种。央行调查组最新报告说,96%的城镇居民拥有自有房,这意味着如果免征政策太宽松,大多数房产不会感受到纳税压力,也就不会产生合理定价效果。
从具体操作来说,如果以套数为单位确定免征房产税额度,等于鼓励建造大户型的房子;如果以面积为单位提供免征房产税额度,等于鼓励大家都去炒城市中心区高房价地区的房子,负面效果都很明显。如果以房产价值来确定免征额度,大家要记得,房产合理定价的前提,恰恰是普征房产税,你不可能在允许大多数人享受免征额度的同时,给房地产合理定价。
就算确定了合理的免征额度,分配免征额也有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免征额度,意味着鼓励离婚;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免征额度,会把大量常住人口留在高房价地区,都不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从长期来看,房地产税是不应该有免征额度的。
房产税的风声已经喊的很久了。如果最后落下来,实际税率很轻,而且绝大多数房地产仍然免税,开征的消息就反而会变成“利空出尽”,导致中产阶级拿出资金,投入新一轮价格炒作。从长期来看,我劝大家不要抱着靠免征额和低税率躲开房产税的想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30535681198027&wfr=spider&for=pc
但是,我们前面刚刚提到了一个数字。96%的城镇居民有自有住房,这意味着普征房产税会忽然对大多数城市居民产生现金压力,可能会制造一定的金融风险。所以,在过渡期,安排一定的免征额度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在大多数人逐渐适应房产税之后,普遍征收还是最合理的做法。另外,房产税推行初期,估计会有比较高的累进税率,打击非自住房,这意味着住房会进一步平均化分配。等到住房分配更合理之后,普遍征收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虽然之前每逢房地产投机高潮,就会有人呼吁房产税。但在房地产税普遍征收之后,多年来抱怨房价太贵的中产阶层恐怕不一定会满意。香港97年回归后,首任特首董建华曾经提出“八万五”规划。计划提出前,香港社会几乎人人都高喊房价太贵,人民买不起房是最大的问题,必须解决。但当房价真的大幅下跌时,中产阶级立刻坐不住了,还没开始全面执行的“八万五”计划被全社会反对,所有香港媒体都讨伐政策,间接导致董建华退休,放弃建设计划。
现在国内的房地产税可能也有类似的结果,房地产税越是打击投机,普通人持有房产比例就越高,对房产税的抱怨就越多。很多人实际上有钱的人,也会指责房地产税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
对此,我只能说,如果有人站在穷人的角度抱怨房产税,我支持先普遍征收,再根据实际收入水平向穷人返还。如果你不属于返还范围,还抱怨自己交不起税,那你就是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目标,理所应当应该出钱。
还有的人房产价值高,但是实际现金收入少,不想放弃房子也没钱缴税,政府正好帮你把房产变现,让你带着现金到低房价的地方买房子,差价用来改善生活。政府有尽量提高所有人生活水平的义务,但在整个社会靠变动来发展经济的时代,政府没有保证所有人原地不动也能生活好的义务。对于很多被高房价和更高的预期困在老城区的居民来说,房产税也许不能让他们所有人满意,但一定是对大多数人的解放。
最后,到时候一定还会有人用房租说事,认为房产税会提高房租,打击穷人租房的权利。这种美化房东,认为他们平时能涨价而不涨的淳朴思考方式,实在不配被反复批判,还是留给九年义务教育来处理比较好。我只说最近的典型例子,深圳腾讯公司增加住房补贴,最开心的就是房东阶层。这是供求关系影响房租的最典型例子,如果你否认供求关系影响房价,就没法解释同样的买房成本下,房租为什么会因为住房补贴而上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85694844114637&wfr=spider&for=pc
我们还是看前面提到的国家领导人署名文章,里面说到消费税的时候,要求“加大力度”,提到房产税的时候是“积极稳妥”推进。措辞明显有区别。但是,房产税是财产税的一种,同一段话里,并没有提到普通的财产税,只说“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语气明显要比房地产税和消费税要弱。为什么国家不普遍征收财产税,资本税,只收房地产税呢?
如何对高富裕阶层的资本性收入有效征税,对全球经济学理论界都是一个大难题,原来以个税为核心的征税体系,已经不适应21世纪更加资本化的收入分配模型,但现有的财务会计理论,还提不出新的统计核算方法。比如说,对某人持有的资本征税,刚算好征税额度,资本就跌价了,国家要不要根据他的损失返还一部分。又比如说,古董,艺术品,无形资产,需要非常专业化的估值,交易流动性又很差,从一个人手里换到另一个人手里,价值可能完全不一样。对这些资产按比例收税,难度很大。
目前跨国企业的组织都很复杂,内部有无数的中间产品和服务,很容易把利润调整到不同环节,改变不同资产的估值,避开高税率。如果对资本征税,资本在财务上很容易把价值转移到低税率地区。现在各大国的合作水平最多是认同最低公司所得税率,远远到不了共同估算资产税的水平,中国为了经济发展考虑,暂时还不太可能普遍征收财产税,资本税。所以国家文件对普通财产税,资产税的口气比较缓和。
在所有的财产税中,房地产税最特殊,征税本身就可以帮助确定房地产的价值,是一个越收越方便的税,所以房产税会领先其他财产税,最先开始征收。从目前国企的运营水平来看,国家没有能力运营所有工商业企业,也就做不到对低估的资产强行征购,还不影响整条产业链的运行。所以,对逃避资产税的财务手段,没有很好的应对。
但是,经营房地产是非常简单的操作,出租就可以获得现金流,所以国家对于恶意降低价值的避税手段,还有“溢价征购”这一招。你把100万的房子,强行定义成20万,国家就可以拿出30万直接收购,无论是自己收租,还是用合理价格卖给别人再收税,都比原来的收益高。有这样的手段打底,房地产税是必然要领先开征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彻底放弃征收普通的财产税,至少应该把一些明显的漏洞补起来。比如说,尽早设立遗产和赠予税,对放弃国籍的人也征税。毕竟在人生终点和公民身份的终点结算,要比日常跟踪资产价值容易。
同时,现在流行的家族或私人信托基金,完全为出资者私人和近亲利益服务,却不算个人收入,甚至是不能算作可以抵债的资产,中国很多富豪正在为自己的家族设立信托。这个全世界的大漏洞,中国可以考虑率先把它设法堵上。
总而言之,向有钱人收税,让那些从社会基础设施获益更多的人缴税,是税收政策永恒的原则。但考虑到具体手段,税收政策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说暂时没有普遍的财产税,房地产税初期也可能有一些违反经济学规律的免征额度。
我在往期节目多次提醒过大家,当前中国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人的工作机会,是靠政府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来保证的。如果没有优良的治安和道路,别的不说,网购和外卖产业都做不起来。但是,中国城市的财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卖地。卖地也是一种广义的房产税,缺点是只收一次,而且高度集中于最新一块地,结果是鼓励已经持有房产的人投机。既然大家连最不合理的“准房产税”都能接受,都承认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就应该支持国家推行合理的房产税。
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
近年来,人口问题尤其是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督工你一直在谈社会化抚养,对我们当前的老龄化难题你怎么看?
答: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的最新数据,跟10年前比,我国15到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6.79个百分点,而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达到了18.7%。
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年前,我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当中,老龄化最严峻的了,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有2.64亿,今后还会加剧,每年老年人可能要增加1000万人。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此要形成9073或者9064的养老格局。
9073,就是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进机构养老;
9064,就是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社区养老,4%的老人进机构养老。
现在,我国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1338.6万,纳入政府供养范围的特困老年人388万,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04.4万。而到2020年底,全国共登记敬老院床位174万张,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床位821万张,床位总数倒是比2012年增长了97%,但是几乎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少子化、未富先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在这个普遍越来越长寿的时代,我们的老龄化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年空巢化、老年高龄化和老年失能化交织在一起势。
据调查,中国老年人口空巢率大概在50%到70%之间,而且在继续升高。空巢老年人往往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心理黑洞和缺乏支持的生活困境。最近,B站自制真人秀《屋檐之夏》也提到了相关话题,“刘雪华独居生活24小时开着电视机”也在开播期间冲上热搜。
大家都知道的农村留守老人。严格意义上的留守老人是户口在本村的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半年以上、自己留在村里且60岁以上,身边没有赡养人,或者是赡养人没有赡养能力的农村老年人,2018年的数据就有1600万人,如果加上子女户口进城的,显然不止这个数。
和留守老人相对应,现在越发受到关注的一个现象叫做“老漂族”,即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这当中既有单独流动的老人,也有随子女外迁老人。他们也是在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也起到了弥补当前城市在育儿、养老等方面服务不足的作用。
表面上看,“老漂族”与子女、孙辈生活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既能享受天伦之乐,也能互相照顾。
他们普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每天总是在忙,日常生活比较单调;由于语言不通,影响与人沟通交流;遭遇智能代际鸿沟,面临生活不便;深感孤独,如同生活在孤岛上。
但另一方面, 最近的《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也显示,随着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渐下降。
调研发现,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这里包括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只有26.8%的老年人当前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甚至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
首先我们要承认,现在的六七十岁,大多数还属于健康、享受晚年的老年,和几十年前的“六七十岁”的概念不同。
老年人高独居比例的表面原因是其认为自身身体好,喜欢自由,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养老观念的变了,以及相比较而言,还是有较充足的经济资源。
以50后、60后为代表的这一代老年人,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健康状况的提升,开始追求自由、品质的老年生活,在居住形态上则表现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
督工你前面也提到了《屋檐之夏》这档节目,这个节目邀请了三位在上海长期居住的长辈,和年轻的“沪漂”一族一起生活21天,双方一同探索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彼此的生活节奏。你怎么看这种新的探索?
答:B站的主力观众是年轻人,呼吁年轻人关注老年人,我觉得这样的节目很有积极意义,社会没有抛弃老人,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
而老青同居,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社会化抚养”,对老人应该说是社会化养老或者社会化照料,结合了我前面说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如果能探索出一条商业化的途径,对整个社会的养老大有帮助。
在我看来,父母和儿女分开居住,并非不孝。这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家庭小型化的一个结果。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有对距离、隐私、独立的需求,而且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调查显示,老年人与子女非同住的群体中,21.3%住在同一个社区,六成住在同一个城市,老人与其子女住在不同城市的比例尚不足两成。
子女如果不具备随时在跟前尽孝的条件,而老人如果能从社会化照料中得到同样的满足,和充实的生活,相对完善的照顾,那对整个社会的效益是相同,这等于对子女尽孝的方式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要求。
当然对老人来说,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及时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是很重要的。傅首尔在这期节目中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向别人提要求,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自己的需求不要等着别人问,一定要主动说出来,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其他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自己主动提出来才有可能被满足。
她认为,过去之所以老人家不敢提要求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允许,但是现在老人家们已经逐渐老去,儿女们也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帮着老人家过个生日或者满足老人家的生活仪式感,其实只需要抽出一点点时间就可以。
在仪式感之于,老人也未必想整天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换一拨年轻人一起体验生活,也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社会化养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老人,需要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养老院和养老服务。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活动能力与活动范围受限,对于社区内部和周边的环境、设施配套需求更加突出。我经常说,儿童的行为能力不足,常有走失、溺水的意外,所以我支持在保证隐私安全的情况下,给儿童带智能手环,现在,老年人对社区老龄服务项目需求较大,紧急呼叫、走失定位、陪同出行服务占比最高,当前社区老龄服务体制不健全,各项服务项目配置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所以我也一样支持给老年人带智能手环,哪怕不能及时联系上子女。
最后,也推荐大家去看B站的这档节目《屋檐之夏》,这个节目讲的是两代人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互相适应互相成长的故事。让两代人都能意识到可以通过陪伴,通过沟通 ,通过理解,去打破代际之间无法交流的刻板印象,也能让更多年轻人去思考现如今老龄化趋势下的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感悟。
好,345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