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欢迎收看268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督工,上一期 267期 央行人口论文精彩,可惜结论不够“融合”节目你分析了人民银行的人口论文问题。论文结尾有一句和主题关系不大的话:
“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句话引爆了关于文理科的争论。前几天,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也参与了这次文理科话题,他评论说:发展中国家文科生很多,同时经济发展普遍不好,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见得有因果关系。可能只是因为开设文科教育成本低。
https://www.sohu.com/a/461576276_115479
督工你怎么看林毅夫的评论?
在讨论因果性之前,我们得先确定一个事实,东南亚国家是不是文科生太多,理科生太少。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研究越南高等教育,指出越南最大的问题之一,恰恰是专业方面重理轻文。虽然论文用的是10年前的数据,但毕竟教育影响到经济需要一段时间,无论如何不能说文科生太多,影响了越南当下的经济发展。
http://www.doc88.com/p-4425806477204.html
网上也不难找到前些年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大学生科目分类: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72570059
我粗略看了一下,如果把医学和农学算作理科,再加上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工程制造这三个科目,马来西亚2012年的理科比例是46.6%,其中纯理工科比例是35%,泰国2015年的理科比例是28.8,其中纯理工科比例20%左右。就连工业增速最慢的菲律宾,网上也有人去找了严肃论文,理工科是30%左右,比美国的比例还高。
https://www.sohu.com/a/461642798_187885
至于中国的数据,2014年人民网有一个统计数据,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的确比马来西亚和泰国要高一些,但如果要说这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看也未必。
1998年我高考,我记得是那年第一次大学招生超过100万,2010年大学招生达到657万,文科生和理科生都比之前多了好几倍。每年100万大学生时代的社会发展参数,拿到现在很难说还有没有主导作用。央行这篇论文要做人口和经济宏观预测,要给出解决方案,拿文理科比例说事,有点过于轻率了。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415/c1053-24898539.html
但是,林毅夫说得对,同样招收一万个大学生,理工科的培养成本往往高于文科。看2020年中国平均到每个大学生的预算,在同一个档次内,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比例高的大学,经费就能超越同档次甚至上一个档次的学校。比如说清华明显高于北大,中国石油大学比人民大学还高,华东师范大学排在中国海洋大学后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科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科学教育还可以加强。
如果只是授课,看文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本差不多,除此之外,培养自然科学的研究员,培养工程师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现场实习,学校必须买设备,买耗材,把学生安排到工程现场,还要邀请现实中本来收入就很高的技术专家来授课,成本当然和社会科学不一样。我在同济读土木工程的时候,就有外面的高级工程师来授课,讲课之前为了提醒大家认真,还开玩笑让我们猜他的日常收入。
然而,社会科学方面,无论是学管理,学法律,学经济,还是学历史,学新闻,如果学生能充分参加社会实践甚至做社会实验,接受一线资深前辈的授课,而不是坐在教室里读十几年前的案例,能力也必然有大幅度提升。这样的学生将来进入各个领域工作,必然明显减少社会运行成本,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文科培养成本也可以提高一些,大学出钱,把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生送到政府、企业、人大、司法机关,业主委员会,既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做一些后果可控的社会改革,由教育经费统一买保险承担试错成本。现在的大学生,玩个过家家式的模拟联合国都很开心,还愿意自己出钱玩桌游,玩剧本杀。我相信他们也会喜欢现实这个大剧本。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们之所以谈到大学文理科问题,最初的起因是人口普查数据拖了很久都不公布。很多人意识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人口繁衍出了大问题。养老金的购买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都缺乏保障。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软件进步跟不上生产力硬件,说明我们需要全民大动员,大讨论,形成新的社会科学共识,来替代已经有负面作用的现实体制。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说社会科学没用,嘲笑文科生太多拖累社会发展,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教育落后的体现,好比喝醉酒的人嘲笑别人不喝酒,说一起坐下喝一杯,世界上就没有任何烦恼了。
宪法规定,中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一句话“过去的哲学家忙着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关键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所以,中国的社会科学天生就有积极引导社会变革的使命,要不断发现当前中国的问题,给未来的中国设计新制度。这么重要的学科门类,消耗的经费比较少当然不是坏事。但当所有人都默认社会科学可以少花钱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这个共识本身就有问题。
上一期 267期 央行人口论文精彩,可惜结论不够“融合”节目,督工你对人口下降给出的方案是“高水平社会化抚养”,通过加税提高教育经费。此消彼长之后,绝大多数人的税后收入能买到的私立教育服务不如免费公立教育,也就不会觉得生孩子是额外负担了。
你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屏幕上很多人都喊内卷,认为普遍提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竞争会更激烈,优质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压力会继续增加。这几年年轻无产阶级最热的话题就是“内卷”,你怎么缓解大家在这方面的忧虑呢?
所谓内卷,就是劳动力争夺有限的工作机会,无论劳动力一方怎么变化,总的工作机会不变,劳动报酬总量也不变,所以竞争激烈只会增加每个人的学习成本,不会改变最终劳动力取得的回报。这种担心,在短期内的局部问题上是成立的,比如说公务员只招100人,无论是1000个本科生来考,还是一万个博士生来考,的确都不改变最终的劳动报酬。
但是从工业社会长期的发展趋势来说,内卷并不存在。
所谓工作机会,就是已经存在的生产工具,这些有形的机器,或者无形的知识产权,是已经存在的财富。而现有的劳动力,意味着未来的财富。每个劳动力都希望能给自己配上最好的劳动工具,从事最高效的劳动,从而得到比较高的劳动回报。短期内,已经存在的财富总量不变,来的优质劳动力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但是让最优秀的人,知识最丰富的人去使用最好的劳动工具,必然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内卷意味着长期进步,鼓励竞争的社会才有前途。短期有内卷的感受,恰恰是为了长期不内卷。
对于这个问题,知乎有位朋友说的很好,作为个体,你可以在静态视角下去回避竞争。但如果是整体的国家政策,你最好期待国家鼓励竞争,给你这个普通人争取更多的礼仪。
262期 182亿罚款过后,阿里还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谈阿里垄断问题的时候,我说,对于人类来说,社会不断进步是最近一两个世纪的偶然现象,停滞才是历史的常态。如果没有经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训练,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都是保守主义,遇到新问题,本能地会产生怀旧感,希望社会倒退到之前的状态来解决问题。现在内卷问题也一样。凭本能去看问题,一切竞争都是内卷,只有社会科学才能让人具备长期动态视角。
新中国几十年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不断扩大教育规模,让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知识参加竞争,也创造更多的优秀工作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拿自己十几年前学长当标准,认为自己在同一所学校毕业,就应该和他们有一样的待遇,多半会失望。但如果你拿上一代普通人当标准,会发现社会充满希望,就是应该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不断增强教育竞争烈度。新中国第一次因为“内卷”问题,是1957年的“汉阳事件”,初中生扩招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但国家几乎从未因此降低过教育扩张速度,所以中国才有今天的现代化成就。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看,所谓内卷,是最大的公平,也意味着长期的进步。你觉得内卷竞争激烈,恰恰是因为你作为普通人也有竞争资格了。80年代一度盛行接班制度,国企的编制可以父子相传,很少对外招工,当然也不会制造太多“内卷”的机会。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时代,最好还是期待大家都站在同一条内卷的起跑线上。
当然,很多人无论如何都要批判短期的内卷状态,理由是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让大多数人摆脱普通人的身份。这我只能说,不要提出逻辑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大多数人“不普通”的社会。如果你觉得当普通人很残酷,那首先应该修改自己的心态,不要在身份上还没脱离人民,在立场上就先站出去了。这种小资产阶级心态,是走上社会最应该扔掉的想法。
督工,你评价央行论文的时候说,阶级差异制造的压力,是生育欲望下降的核心原因之一。但是你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并没有直接触动阶级差异。后面你提到“内卷”话题,也只提劳动力问题,不说资本和劳动力的整体矛盾。为什么你回避了资本和阶级矛盾问题?
这个问题200年前,100年前,30年前都有人提过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在几乎所有产业部门都已经现代化的条件下,人类还没发明比资本更有经济活力,更能持续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
1000年前,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大多数宋朝官僚都反对他改造国家财税体制,理由是社会财富总量有限,不能瞎折腾。用司马光的话说,就是“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就算你王安石能挖掘一些经济潜力,如果制造了国家财政力量不断提升的惯性,结果也必然是民间财富被掏空,最终社会崩溃。这个说法在农业社会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还是土地面积和肌肉力量,如果不能持续扩张领土,获取更多的牛马肌肉力量,经济就算短期内增长,最终还是会停滞下来。王安石也没法证明自己能发明一套制度持续刺激生产力进步。
但是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打破了这个规律,开采煤矿突破了耕地面积对能量的限制,蒸汽机突破了肌肉释放能量的限制,精密的钢铁工具突破了个人的感官精度。从此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就是在一部分关键工业部门上持续投资,消耗财富和最优秀的人力,就有持续的回报。发展几十年,原来的经济门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减弱了,资本把财富和优秀人力转到新的领域,还能保持发展趋势。
这种持续发展的势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阶层并不适应。如果没有资本驱动,人类的潜意识总是把工业革命看成只来一波的偶然事件,搞一波现代化就逐渐停下来。19世纪中国洋务运动官僚惦记洋人的开花大炮和火轮船;20世纪初列宁说电气化加苏维埃等于共产主义,70年代苏联引进西方技术,说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这些现代化努力都有一波高潮之后就停滞的问题。而资本虽然经常闯祸,但每隔几十年,总能创造一个新产业部门,拉动全世界往前走一大步。
历史经验不一定能指导未来,但是在充分掌握规律,拿出一套超越资本规律的体制之前,仅仅靠立场和道德是骂不死资本的,因为能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一方总是会赢。中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而马克思最重要的作品是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也花了最多的篇幅去赞美资本的活力。批判资本主义,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资本主义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这就像造一辆新汽车,第一步应该是修理现在还在前进的旧汽车,去运输物资,而不是下车步行。知乎有个问题评价上一期睡前消息,有人说一句话可以概括我,“善于建设一个旧世界”,我很喜欢这个回答,但是评价太高了,我当不起。
现在的情况也一样,我们用两期内容讨论人口危机,讨论内卷,讨论纯粹的亲情,讨论教育和文理科矛盾,这都是在资本规律驱动下,工业社会达到一定水平的新问题。我希望解决这些问题,我还见过没有这些问题的80年代社会,但我绝不希望掀桌子解决问题之后,只能回到我童年见过的社会体制,所以,最好还是能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补丁,然后再期待有机会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这比喊口号和道德批判更有意义。第78期 《美国工厂》,是一部无产阶级的悲剧片?节目,我评论纪录片《美国工厂》,也说过类似的观点,观众如果有空可以去回顾一下。
————
具体到人口压力和劳动回报的问题,人口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的确是资本规律下的阶级差异。大多数人有资格追求自己和子女的阶层上升,所以宁可少生,也要在子女教育方面无限投入资源。当其他人都开始投入资源的时候,自己买不起学区房就干脆不生孩子。
但如果要追求产业升级,整个社会需要在新兴领域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最密集的财富,这意味着明显的收入差距,以及可观的风险投资回报。所以,如果整个社会不希望在新一次工业革命中掉队,社会阶层差距和资本利润率都不能随便减少。在这个前提下,用行政命令提高劳动力报酬,先不说经济上是否能持续,起码人口问题不会改善,日本韩国人均收入是我们的几倍,还有很高比例的女性不工作,依然解决不了生育率下降问题。
所以,只针对目前的人口问题,就事论事,收所得税搞社会化抚养是最有可行性的方案。公立教育通过税收优势提高质量,压制私立教育,拉平地域差别,普通家庭就能省下送孩子去培训班的时间,省下为学区房奋斗的加班时间,都拿来陪伴子女,聊天交流,或者是去学校参加亲子活动。将来的学校应该会有很多家长自愿来当志愿者,当助教,当体育陪练,当手工课的老师。
如果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和个人选择,不得不加班或者出差,在社会化抚养条件下,寄宿学校的生活老师也能让父母放心离开,这意味着单亲家庭能轻松应付两三个子女,不怕因此影响子女的前途。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从趋势来看,中国核心家庭的解体速度,比人口下降趋势还要快,下一代中国人必然会有更开放,更自由的感情关系。只有有社会化抚养能让这些家庭之外的年轻人生孩子,养好孩子。
对于这样的前景,大多数人应该会觉得生活乐趣明显增加,亲情明显提升。当然我看评论区也有人担心,说社会化抚养等于把孩子送出去,没人会生一个不属于自己孩子。对于有这类想法的人,我觉得现在他的状态也不适合自己养孩子。如果必须自己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规定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乃至于要替子女设计发展路线,才算拥有子女,拥有亲情,我很担心他的子女长大后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观点越多,社会化抚养的需求就越迫切。
连续两期说了人口问题,截止到本期节目进演播室,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还是没有出来,只有国家统计局发了一个简单的通知,让大家安心,人口还在增长。在正式数据出来之前,这个话题暂且放下,我来分享几条简讯。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4/t20210429_1816871.html
4月24日,深圳市发布了2020年统计公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小学生入学数连续两年下跌,其中2020年跌了6.5%,已经不到20万人了。很多人怀疑这和深圳房价暴涨有关系。
https://wallstreetcn.com/charts/41950062
4月27日,钢铁工业统计出来了,一季度钢铁产量持续增长,粗钢产量2.71亿吨,平均每个月9000万吨以上,全年数据可能会超过11亿吨。
http://www.eeo.com.cn/2021/0427/486263.shtml
4月28日,国务院宣布,修改钢铁关税,粗钢进口0关税,高端钢铁出口增加关税。看来国务院希望钢铁产量暴增的趋势到此为止,以后会倾向于从国外进口一部分钢铁来弥补国内的缺口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4_28_589131.shtml
29号,国务院公布了接下来10年的反对拐卖人口计划,里面有一个新提法:
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整治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买方市场”分析研判,在收买人口犯罪活动高发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和专项行动,依法惩处买方犯罪人,从源头上减少拐卖人口犯罪的发生。
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4_29_589195.shtml
昨天,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发射场成功发射,把中国长期空间站的核心舱送入轨道。刘慈欣自带小板凳现场围观的场景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左手王同学还给大刘画了一副漫画。不过昨天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新闻,国务院宣布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直属国资委,董事长是电子54所出身的张冬辰,之前当过电子信息集团总经理,中国的星链计划终于要正式启动了。我们再次选择了追踪美国的发展路线。希望马斯克再给中国提供一些宝贵创意。
好,26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五一小长假各位尽情休息,我们保持正常更新,咱们周日再见。